“现代化的见识”的思考:
笔记部分:
1)“都市村民”:住在都市里,却仍然是村民思维。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
例:小城镇里的人们特别讲亲属和熟人关系,没有关系寸步难行。
2)“精英思维“和“普通人思维”的差异:
·精英能够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处处使用简单形象思维;
·精英探索未知,而普通人恐惧未知;
·精英能从长远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
·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一尼克松正是用这一点说明为什么美国需要不同型号的洗衣机,而普通人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一样;
·精英拥抱改变,而普通人拒绝改变;
·精英跟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跟本阶层的人交往;
·精英爱谈论想法,而普通人爱谈论人和东西;
·精英把自由时间花在学习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时间花在娱乐上;
·精英注重效率,普通人注重公平;
所谓“互联网上知识丰富”,其实是个假象。因为大多数人在网上接触到的内容极其有限。
如:最新奇的东西在哪里?最刺激的东西在哪里?最野性的东西在哪里?它们和最有用,最深刻,最高妙的东西一起,在书里,在小众刊物里,在论文里。想要得到这些东西,通常你得下海。
这些更好的东西没有流行,一是因为下海需要大量的智识积累和时间成本,二是因为是它们的生产者不知道怎么跟读者说话。
思考部分:
1、美苏“厨房辩论”:应该建设怎样的美好生活?
尼克松认为美国需要不同型号的洗衣机,而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只需要一种型号的洗衣机;虽然按现在的观点来看,是尼克松胜了,包括万维钢老师也是认为的。甚至把其比喻成精英和普通人的差别。
1)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没有对错,只是不同意识形态的认知不同而已。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自由、民主,所以会觉得洗衣机需要不同的型号,这样民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型号。但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吃大锅饭的年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然是只需要一种洗衣机的型号。
2)万维钢老师是美籍华人,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心理上自然是倾向于美国,甚至将其比作精英和普通人差别,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做为当时苏联的领导人,不可能是普通人。只是局限于当时的条件,说出了符合当时国情的话语罢了。
3)在现代人看来,自然也是尼克松胜了,因为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洗衣机需要不同的型号。
2、关于“都市村民”思维:
前段时间,听董事长分享:某某公司开员工会议,开完之后,老板说了一句:是我亲戚的留一下,其他人可以散了。 这就是典型的“都市村民”思维模式。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原因是这几年,大量的农村人拥入城市,其中运气好的,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就发达了。而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家族观念”影响,有此做法不难理解。
但理解不代表认同,有这样”都市村民“思维的老板,是难以做大的。因为,当老板这么做的时候,优秀的人才会觉得心寒,自然就难以留住人才。就好像,现在年轻人为什么都拥入大城市?除了大城市机会更多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小城市更看重关系,大城市更看重能力。
3、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何获得知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更容易获得想要的信息。但也正是因为信息过于容易获得,人们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拨,导致把真正有用的知识忽视了。
所以,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放下手机,拿起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