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早上刚走到操场,碰到我们班的三个红领巾监督岗成员,其中一个是吴豪(化名),他们三人笑眯眯地跑来打招呼:“杨老师,早上好!”“早上好,你们又要去监督去了。”“嗯。”说着离开了,不一会儿,我正要上楼,后面传来急促的声音:“杨老师,我来帮你提。”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吴豪,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接过我手中的袋子,“吴豪,不用了,赶紧站岗去,一会儿迟到了,而且这个音箱不重,老师提得起。”“老师,没事,我的速度快,一会儿就可以送到教室了。”我摸了摸他的头:“谢谢你,吴豪,谢谢你帮老师的忙。”他笑笑:“杨老师,不用谢!”说着迅速跑上楼,等我回到教室,已不见他的踪影。
第一节课预备铃刚响起,吴豪和另外两个监督岗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看着吴豪红扑扑的脸庞,额头上渗着细小的汗珠,有点心疼。我心里清楚:他一定是怕迟到耽误上课,一路跑着来上课的。我示意他们回到座位,并当众表扬了吴豪,看到他那腼腆的羞涩的一笑,那一刻我很欣慰,见证了一个大男孩的成长,这孩子的改变让我很欣喜,懂得帮助老师。
初见吴豪,他的个子高高的,皮肤黝黑黝黑的,他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之一,刚教他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他上课总和同桌窃窃私语,东张西望,注意力非常不集中,也不举手回答问题,就算提问他,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作业经常不完成,字迹特别潦草。上课总见他耷拉着脑袋,但一下课他精神抖擞,也总会制造各种小麻烦。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过几次,告诉孩子在校的情况,他妈妈多次告诉我:老师,不听话就好好批评他、惩罚他。他妈妈也经常打电话给他,每次他都会答应得好好的,但生活中基本不听年迈的奶奶的话。像这样的问题孩子,大多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家长想尽办法送孩子到县城学校上学,希望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确,教育这个问题很多、习惯各方面都比较差的孩子,我真的很头疼,最初,每次犯错他都会挨批,但批评过没多久,他照样照犯。
记得上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一上课吴豪做得直直的,我顺势表扬了他:“同学们,请看,吴豪的坐姿很端正哦。”同学们转过头齐刷刷地看向他,他做得更直了,孩子的改变也许从我的这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开始,慢慢的他会主动和我交流,做操、上课时,他会主动申请管纪律,让他管纪律他管得还可以,但他坚持不了多久,由于他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每次和他交流,我都会说:“今天怎么又犯错了(或怎么作业又没有完成?)......老师可是很喜欢你的,别让我失望啊!”也许是我的那句很喜欢他让他真正发生了改变,他渐渐地上课爱举手了,注意力也比之前集中了,从最开始的我提问他变成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一下课也会围在我身边说这说那,和最初的吴豪判若两人,自从选他当小组长和红领巾监督岗以后,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由于他的学习基础很薄弱,他学习起来仍然很吃力,但我很欣喜的是他的行为习惯在慢慢地改变,我见证了他的点滴进步和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一味的批评、惩罚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信心,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关爱,也许我们的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孩子发生改变。每个问题孩子身上一定有其闪光点,我们每位教师只要有一双慧眼,用放大镜去看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放大,孩子各方面的习惯会慢慢有所改变,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作为教师,唯有用我们的爱默默耕耘、滋润,相信会看到花儿绽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