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共读内容
易仁永澄老师向全体活动参与者示范附录A的检视阅读。
### (一)检视阅读的目的
1,了解内容以及内在结构(即回答主动阅读的前两个问题)
2,判断是否值得分析阅读
### (二)根据检视阅读的目的提出3个问题
1,附录A主要讲什么?
2,附录A是由几部分构成的,有什么关系?
3,附录A是否值得分析阅读?为什么?如果可以,再增加一个问题,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 (三)如何进行一门全新学科的学习?
1,产生兴趣,实现内心满足感
2,投入学习,先看历史,如果有发展史就看发展史
3,找到核心问题,构建1级话术体系
4,进行2级推演,构建知识框架
### (四)附录A的检视阅读,回答3个问题
1,内容:捷径和偏见对判断和决策的重要性
2,结构:采用总分总的方式,通过关键结论和相关案例引用
-总,主题
-分,表征/可得性/调整和锚点
-总,讨论和摘要
3,永澄老师会做分析阅读并提高至主题阅读
### (五)思考和作业
1,你认为附录A值得分析阅读吗?1-10打分
2,你打分时候的判断和决策使用了什么样的捷径?这个捷径有没有偏见出现?
3,你怎么思考别人的打分,有没有出现判断的捷径
4,下次共读:第一部分“系统一系统二”的检视阅读
永澄问答
1,如果接触一门全新的学科或领域你要如何学习?
永澄老师的回答:
永澄老师是实践应用者,找到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
他不会从概念入手,会先从发展史入手,这门学科的历史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哪些关键节点?通过发展史可以清楚地了解这门学科在讲什么,然后再投入进去,背后的前提假设是因为一个学科产生的关键目的肯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通过找到核心问题后再去构建1级话语体系(譬如找到核心词),1级话语体系构建后再进行关键词的2级推演,建立知识框架,以后学到的新知识就很容易嵌套进去。这就是主题阅读的能力,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所必备的能力。
《快思慢想》的序言部分为什么要这么投入?就是因为序言部分包含了作者研究成果的整个研究过程,哪些是作者特别认同的关键启发点。学习《快思慢想》的关键目的是能够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特别是对关键决策,有能力进行事件推演。
2,永澄老师会用什么阅读方法去学习附录A?
主题阅读,围绕三个捷径,找书找相关资料,构建概念库,找寻实际过程重出现的若干具体案例,持续整合到概念库里,将来再去观察他人做出决策的过程就会知道对方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找到对方做出决策的假设,精准地抓住背后的偏见。
3,投入一分精力获得一分收获,能不能投入50分精力获得一分收获?
平庸的人不会干这件事,因为他们不知道背后的价值点所在,人的直觉统计受不了,50分的精力太难了,通常人们会从脑海里调用的捷径是关于以前的难,而不是关于未来的收益。一个人的平庸就是因为捷径不断的调取,然后产生偏见,做出了错误的决策,然后因为天花板效应,因为路径依赖就不断地平庸下去。
4,永澄老师的决策原则?
-能不能加深认知深度?
-是否符合能力圈的要求?
-是否符合复利效应?
-边际成本会不会下降?
-是否可以充分暴露在正向黑天鹅高发的地方?
-是不是我资源共振的现状?
-是否符合我理性决策的逻辑?
-是否能抓住本质规律?
-是否可以投入时间和精力成本去做?
新概念
【认知天花板】同认知边界,你获得的信息所构成的边界就是你认知的边界,也是你行动的边界,更是你成长的边界。
【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 、协调效应(Coordination Effect)以及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ffect)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延伸阅读
永澄老师在读书目:《佛祖都说了什么》《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永澄金句
通常看一本书先要让自己觉得有趣,先实现内心的满足感,然后能力往上升一升再发现价值。
很多人看到一本书会想,哇,这本书好厚!而不去判断这本书的沉没成本,边际成本是怎样的。
捷径一直存在,捷径本身没有问题,当出现偏见的时候,判断会出现问题,导致决策失误。
越是难的东西,越容易产生护城河。
一个人至少需要5-10年不断学习才能产生竞争力。
平庸的方案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
人类对统计学是没有能力的,快速的决定通常都是平庸的。
慢就是快,不断提高认知深度获得未来的爆发。
把以前的难放到今天去吓唬未来的自己,不让自己往前走。
如果总是用捷径和偏见去思考问题,会一直偏下去。
真正的成长者如果只关注及时反馈,就没有办法获得长周期时间视角下的价值,忽略未来的机会成本。
本着利他主义原则,尽可能给别人减少一些压力。
实践感悟
今天永澄老师又苦口婆心的再三强调,做任何选择和决策,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符合你的决策原则?最近一周多时间跟着老师一起共读。1,3,4,6早晨的闹钟会调到4:45,每一次起来都挺困难,特别是上周五和朋友聚会凌晨才睡,第二天又到周六早读,想到周四的作品还没有提交,各种焦虑,其实自己看书听课记笔记的速度很慢,一度想放弃原来的标准,直接从群里的小伙伴那里复制黏贴,各种想放弃的捷径都被老师预测到了,好在之前被老师@提供交流内容,老师说过,不要担心,搞搞搞,做过几次自然就熟练了,要时刻察觉每一次捷径出现的时候自己选择背后的假设,按之前的标准继续完成每一次的笔记记录。
3月参加完马拉松比赛以后,一下子没有了方向,跑步断断续续,有时候一周只跑一次,慢慢偏离了我跑步的初衷和一周保持3次的计划,上周六参加开跑训练营做完助教教练,再从决策原则试着思考跑步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只有一个,继续有规律的跑起来。
-能不能加深认知深度?参加开跑助理教练让我对跑步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了解了一个训练营应该怎么运作。
-是否符合能力圈的要求?符合能力圈要求,去年1年一直在有规律的跑步并且完成了马拉松比赛。
-是否符合复利效应?保持跑步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终身受益,同时增加势能。
-边际成本会不会下降?如果平时坚持锻炼,接下来跑长距离或参加比赛可以轻松应对。
-是否可以充分暴露在正向黑天鹅高发的地方?从健身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高概率正确的事情
-是不是我资源共振的现状?有一群热爱跑步的正能量朋友,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是否符合我理性决策的逻辑?是的
-是否能抓住本质规律?健康是基础。
-是否可以投入时间和精力成本去做?每周3次,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