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芳华》还是哭了,不知为什么而哭,也不知哪一处让自己哭,在黑暗的影院里流泪有些痛快,因为旁边的人都在关心戏中的人生,而顾及不到旁边的你。我还是有些心虚,擦眼泪的同时仍向旁边瞥了一眼,坐在一侧的那个陌生白衣女子也是眼泛泪光,她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还好我的匆匆一瞥没到打扰到她。
事后我想,可能是为了何小萍的委屈而哭,为了刘峰的善未有善报而哭。自小不受待见的何小萍,努力地挣脱了母亲再婚的家庭,可人生就是由一个圈一个圈串结而成,你奋力地跳出了这个圈,跃入的却是另一个圈。在文工团,她仍是被嘲笑的对象,仍是大家的一个笑话。
她其实特想改变自己,她努力地跳舞,刻苦地练习,就是想在专业上取得进步,让大家由轻视变成仰视。可人有时就是这样,你越挣脱,就被困得越紧。她最后还是紧紧被困在这个圆圈里,她裹得更紧,围墙就筑得更高。
在一次次挣脱徒劳后,她终于向现实妥协,甘心为大家烫衣服,即使有上场表演的机会,她仍漠视无动于忠。她的心死了。
而刘锋恰巧是一个善待所有人的人,对何小萍他仍倾注了极大的善,他提醒何小萍不要泄露真实的家庭成分,没有人愿意同何小萍跳舞,他愿意……他不只对何小萍好,对所有人都是如此,他为炊事员赶猪,他吃破了皮的饺子,他为战友做沙发,他甚至把一直想要的上大学的名额让给了另一个人……
善意满怀的刘锋却偷偷爱上了一个光彩照人、自以为是的林丁丁,当他表达爱意,把丁丁拥入怀中,事后却被亵渎成了猥亵。像一面打碎的镜子,从此刘锋的人生滑向了另一边。参加自卫反击战,退伍,老婆跟人跑了,到南方淘金未果……
好人没有更好。
刘峰向林丁丁坦白,当初是为了留在丁丁身边才放弃了上大学。看完电影,我一遍一遍地在心里说,刘峰你真傻,对林丁丁这样现实、势力的姑娘,你只有更好,才有可能入了她的法眼,你放弃自己的前程,就能换来她的垂青吗?就能得到想要的爱情吗?
好人刘峰用简单的逻辑推理了自己的爱情设想,没想到换来的是几近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总说,人生就那关键几步,当时看来没什么,过后看当时的一个微小的动作、意念转变影响的就是人生的方向。
看电影的人哭了,哭的人不知掺杂了多少自己的情感、经历,影射到了电影中,产生了共鸣,尽而让自己禁不住留下了泪水。
为什么流泪?过后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可能是某处的伤恰好触到了自己。有多少是为电影而哭,也有多少是为自己而悲伤。
何小萍后来立了功,终于成为别人仰视的人,但她却跨了。电影里有一句台词道出了由低处到高处的何小萍,为何走向了人生另一个极端,她那么渴望被人重视,那么渴望受到关爱,这一天真正来临时,“就像一棵冬天的大白菜,长年在放到室外,突然到了温暖的环境,就受不了了”。
影片一直偷偷地用细节积蓄人的情感,把情感的墙慢慢地垒高,直到那一刻又轰然倒塌。何小萍精神失常后,把她唤回到正常世界的就是她曾热爱的舞台,她终于得到了独舞的机会,就在礼堂的大院外面,以地为台,以天为幕,沉浸在自我的陶醉中,在舞蹈里她又渐渐找回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可能没被别人善待过,也可能没有善待过别人。可能我们不是故意的,也可能别人不是故意的,在伤害与被伤害中,有一些伤成了背景,有一些伤刻骨铭心。这些都将会成为故事的背景,只不过有些背景模糊,有些日渐清晰。
影片最后出现的何小萍与刘峰,都成了平凡普通人,他们没有过得更好,也应没有获得物质的丰足,他们历经沧桑,还依然能坦然平和地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不是我更坦然,是因为我经历的不足以对眼前的事更在意。经过大风大浪的人,像在风浪中磨砺的石子,等被搁浅在沙滩上,寂寥根本击穿不了那颗雄厚伟岸的心。等到看尽风景,才知平和与坦然才最可贵。
这个故事终没有大团圆,也没有令人长舒一口气,它像一部刻录机只记录下感慨。其实可以把思考的空间留得更足一些,影片是以何小萍的战友萧穗子为旁白串穿整个故事,因为旁白的加入,把故事叙述得更完整,也更圆满,但却让观众少了思考的余地。刘峰拥抱林丁丁后,终于演变成了更具想像力的事件,观众看到了林峰的反抗、愤怒,林丁丁的对事件的评价是用萧穗子的旁白展现的,虽然真实直观地反映林丁丁的态度,但却让观众少了许多思考的空间,未留余味,有些寡淡。
何小萍是那么渴望被世界认同,刘峰是那么渴望与世界友好,他们那么用力,却得到了反作用的回馈。看尽人间风景之后,他们最终与世界和平相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回到原点,太多的人无休止地疯狂追逐,在追逐中却丢失了自己。
多年之后何小萍与刘峰在烈士陵园相逢,何小萍问:“这些年你还好吗?”
刘峰说:“什么叫好啊,什么叫不好。看跟谁比了,要跟躺在陵园里的这些弟兄们比,我敢说不好吗?”
生活不就是如此吗,看跟谁比,好与不好只是一念之间。
ps:
这是这些年我看的第一部满座的电影,整间影院坐无虚席,我订票晚一点,就只找到了前排靠边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