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3 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语音整理
学而篇的第11章,我一直在犹豫是讲还是不讲。但是考虑到既然研究学习论语,它最初的思想,我想不管正确与否,还是说一说吧。
嗯,之所以又不想讲,因为这一章呢,对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指导意义不大。讲的多了,就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实际。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这章呢,长期都存在着一种误解,啥样的误解呢?也就是作为子女的怎么去孝敬父母。
包括宋代的朱熹在注解论语的时候呢?也不能够完全客观的准确。
首先明确最后一句“可谓孝矣”,毫无疑问它是在讲孝的,就是子女,不仅是对父,而且还包括以父为代表的长辈。“父在观其志”,一般解释说,就是父亲健在的时候,就要看看这个人他的志向是不是符合他父亲的要求。大概是因为子女还比较年幼啊,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他的行事方法呢,都应该受到父母的指导,父母观其行。那等到父母长辈都不在了,要看这个人他的行事方法是不是保留了他父母的办事风格。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因为古时呢,父母去世,作为子女要守孝三年。守完三年之孝,这个子女呢,算是最终独立了。那如果一个人在他父母去世以后,尤其是三年以后,仍然保留他父亲的做事风格,那这样的话呢,就可以被称为是孝了。
这是传统的,对这一段的解释影响比较大,因为呢,这个宋代的朱熹就是这样解释的。但是我们在今天这个社会来看,这段话它还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说这个做父母的,他的行为方式是不是就是正确的?如果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好的、不良的,那作为子女还不应该及时去改正吗?改正了父母的错误的做法,或者是不好的这个言行,那就是不孝了吗?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话,我们就会发现孔子这句这段话呢,不是给一般的人说的。他是给储君说的。啥叫储君?就是周代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他们都要立自己的嫡长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就是储君。
将来这个君父去世,丧期一满,这个储君呢,就要继位成为新的君主。所以这段话里边这几个父,实际上代指,指的都是天子、诸侯、卿大夫这样的君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亲。
如果我们对孝经这本儿书有所了解,我们就就会发现,古代对于这个孝,它是分等级的,天子是什么样的孝?诸侯是什么样的孝?卿大夫乃至平民百姓,怎样才算孝,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那我们现在把这个“父”理解成君父,这个“其”理解成储君的话,它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在逻辑上呢也就能够完全说得通了。就是孔子说君父在位的时候,就要看他继承人的志向。那君父去世以后,就要观察储君的作为,那如果守丧三年期满以后,这个储君仍然不改变先父的政策,那这样,就可以算作是孝顺了。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孔子曾经赞美过孟庄子,他这样说,“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他这句话啥意思呢?说孟庄子啊,他继承了他爹孟献子的这个君位。其他方面都是可以学到的,但是呢,他不改变他父亲用的人和他父亲的制度,这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现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啊,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领导在位啊,他用的人,他所制定的制度。可能等到他退位以后就人去政息了。
包括我们现在说啊,人走茶凉啊,尤其是一些当领导的,在自己离休以后啊,退休以后发现自己的这个政策呢,和用的人呢,和前面的都不一样了。
这就是这一章的基本内容啊,与现在的生活呢,距离比较远,也缺乏它的实际意义。我们呢就简单说到这儿。
郭老师补充: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百姓之孝,各不相同,有兴趣可以参考(孝经)一下。
〔按〕老师讲解:储君丧期满了才继位。此处细节可能有误。
〔按〕三年不改,也有道理。平稳过度。不然君权还不稳,问政还不熟,贸贸然改革,老权臣可能发难。三年守孝是名,悄悄地学习掌权是实。大贵族大商人家庭一样,有产业要守成的都一样。
〔“笑不语”同学〕论语中谈孝的比较多,应该都是有针对性。正如郭老师说这一章是说给诸侯贵族的。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更有价值。
张居正讲评
抑孔子所谓无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于道有未合焉,则虽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盖前愆亦孝也。观圣人之言者,不可以执一求之。
杨伯峻点评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李零讲评
孔子的话,放在当时,也许挺合适,简直天经地义,但1919年后,特别是现在,怎么听着怎么别扭。杨伯峻已经注意到这种阅读障碍,他说,道多半是指正面的东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道”,其实是指爸爸的“合理部分”。但合理的,三年不许改,三年以后就可以改吗?我们要改的,难道不是爸爸的“不合理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吗?我猜,孔子的逻辑,说爸爸不合理,本身就不合理。爸爸还有什么不合理?“父之道”就是老子说了算,老子的话就是道。
“五四”以来,大家常骂这一段。臣子替昏君尽忠,是愚忠;这样做,是愚孝。我们生活在今天,对爸爸的看法不一样,人们要问,爸爸如果是坏蛋,杀人放火,儿子是不是也不改其道。
当然,我们可以假定,爸爸是好人;或宁愿相信,爸爸是好人。但世间的爸爸不一定都是好人,好人也不一定是爸爸。这是明摆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