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半岁到十岁间住在太原一个叫“五龙沟”的地方。
名字虽土,却很特别。说它是乡下吧,这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 ,四十多年前就经常出差、飞行;你以为它洋气吧,可是身居大山,就连最近的武宿机场也有三十公里,不坐班车休想到达,离太原市就更远了,反正我们管去市区叫“进城”。
好了,不卖关子了,这里是民航二总队,战备时修在山里的军用机场,连机库都是修在一个大山洞里。
由于民航人大多是六、七十年代从空军转地方,保持着半军事化的作风,正直淳朴是底色,又因为行业的关系,南北方人都有,全国各地都去,见多识广是特色。大家都是街坊加同事,关系好的互相照顾小孩、借东送西也习以为常,串门聊天更是家常便饭。
因为大山的阻隔,家属区分为“南区”、“北区”、“中区”、“小中区”等,住房是分配的平房,一排四户,一间半加厨房是标配,自留地、菜窖家家不同,煤棚、鸡窝各具特色,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属地。拔草喂兔子、捉虫喂鸡、去菜窖探险、在自留地采蘑菇都是我爱干的事。不爱干的有:去菜地造点农家肥、往花盆里捡“羊屎蛋”、一遍遍的掏炉灰……
看不够的人造景观有:山上拐弯处能眺望远处不知名地方的万家灯火、几块大怪石凑成的“假山”、神秘的防空洞、刀削般的“悬崖”、冬天玻璃窗上的窗花、下雨天,沟里的水聚成小溪,石梯旁的落差形成瀑布……都是我心中的“五龙沟十景”。
那时候孩子们呼朋引伴习以为常、挨家串门都不用招呼,反正我没上学时就听高中的大哥哥讲一些好听又真心不懂的故事、看大姐姐绣的花、跟着小姐姐们爬山、被我哥带着坐冰车、陪更小的孩子过家家……基本每天玩的都不重样,伙伴也随时可以排列组合。
就是没伴我也敢独自爬山,山道上溜达、山顶上吹风、战壕边玩耍、坟堆旁遐想,颇有天地悠然独我一人的感觉。随四季变化采野花、吃野葡萄、收枸杞、摘酸枣更是随手的事,坦然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民航”碑碣之上属于五龙沟,当地百姓也不时见面:下冰雹了会干活的大傻子哭了,二傻子不干活只会游荡,疯子是因为丈夫去世突然发的疯……这些人物成为我最早悲天悯人的对象。
现在的我爱旅游、爱爬山、爱看书,有点想像力、会审美、也非常能理解人,种种喜好和情怀,都来自于小时候真善美的环境,得益于人杰地灵的氛围。
人到中年的我常常健忘,小时候的事却历历在目,心中想起、夜里梦到,嘴角都不禁浮出一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