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22天
原文阅读: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讲解: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灵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启发思考:
这是《论语》中最常被传诵吟咏、最普及也最美好的话语之一。 这里虽然是分别说的“知”(智)和“仁”,但君子人格是这两者都要具备,而非二选一。
孔子在这里说到的“山、水、乐、寿、动、静、仁、知”,已不是简单的生活概念,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常用、最抽象也最生动的范畴。它们是人生的范畴,也是天地自然的范畴;是主观世界的范畴,也是客观世界的范畴;是独自存在的范畴,也是彼此关联的范畴。
观山观水时,古之仁人贤者体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大道,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动静相宜,道法自然。孔子把人生与天地、内在与外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道德感悟与文学感觉自然而然地结合了起来。
他让人从眼前的具体景象中,从纷繁杂乱的生活细节中,提升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境界,进而从中领悟和体察人生宇宙的普遍真理。这也就是钱穆先生讲的道德本乎自然,人性出于自然。
这种知者与仁者的动与静特质的和谐、人的乐(喜悦)与寿(安然)的状态的和谐,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成为中国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如果问,“仁者为什么喜欢山,智者为什么喜欢水”,后世的解释多有不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意思是知者的智慧在不断运转,不会停滞、僵化,就像活动的流水,两者气性想通,所以乐水。仁者重视义理,重视固定、笃定的东西,有所坚守,有意志力,有定力,这种人安重如山,所以乐山。
今天我们也依然希望学习和修为这两方面的品质。像有智慧的人一样,善于因势而动、随机应变,在利弊沉浮之间随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像内心如大山一样,在生活和工作中如如不动,不为外在诱惑,内心不会摇摆,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会改变内心的信念和快乐。一个不能自我安顿内心的人,是无法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也就不能成为一个自立自足的人。
前日,向吴清功师兄请教时,他对《岳阳楼记》深入地解读和品味令我受益良多。这两天,再次阅读背诵《岳阳楼记》,尝试像范仲淹所说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去体会面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和“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岳阳楼时的感受。
尽管当时范仲淹面对的不是实景,只是图画,但那或“淫雨霏霏”、或“春和景明”的山水自然呈现时,寻常人或“感极而悲者”,或“其喜洋洋者”,而真正的君子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正气,令时隔千年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超越小我,直接面对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大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