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0-0813 读书打卡

20170720

  • 阅读书目:《阅读经典:美国大学里的人文教育》徐 贲
  • 关键词:关于智识/智慧的一点思考

《阅读经典》这本书对于智慧和智识的定义仍然是采用非常经典的和学院派的方法:即智慧和智识从不断批判性思考和对话中产生,有点类似于苏格拉底,在不断和人对话和澄清中获得智慧。

当然,在前序中,智慧和智识的定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关怀,以及一种价值的确立。普通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事实判断;而智慧则是关于应该怎么做,以及什么是有价值的价值和道德判断。

这也是智慧在某种程度上被现代教育所“拒斥”的一点:因为智慧要求价值上的方向和判断,而现代教育想要撇清的就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且无比强调前者,后者几乎被归为宗教的内容而排除。可是价值判断和灌输,到底如何放到教育中来做,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是所有批判性能力强大的人,都能建立智慧的价值观。批评性能力的破坏性解构,和智慧的坚守和关怀,某种程度是有矛盾的。

我在哲学系见过太多辩论能力极强的人,批评性思维极强的人,到了最后反而变成了愤世嫉俗的人(cynical),什么都不相信,只求自保。这样cynical的人,在我看来,反而是最危险和最糟糕的个性。他们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怀疑,只相信自己的利益,也什么都敢做。

所以我对于通过对话和辩论,就能产生智慧和智识,这一点是怀疑的。想要获得人文关怀和智慧心,也许更多的还在于亲身体验和感性上的被感染,像佛陀亲历生老病死,然后才能有悲悯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用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误解,或者带弯了讨论……

20170721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 1-2节 杜威
关键词:我们以为的兴趣教学大部分只是造成了学生的分裂

杜威的文章没有像大家说的那么难读,反而我觉得他很能抓住要点,而且批驳到位,有自己非常独到的分析和见解。昨儿读《儿童与课程》的时候看到杜威有提到不应该盲从儿童的兴趣,儿童的兴趣只是一个信号的观点。所以决定读《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进一步看看杜威对于兴趣和努力的分析,果然又是有非常多启发的观点和分析。

先读完了前两节的内容,已经对于兴趣做了非常仔细的区分,尤其是第二节,讲到兴趣来源于投身其中的更持久的更连续的活动,简直谈的就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理论基础了。

分享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20170722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 3-4节 杜威
关键词:什么是正确的努力姿势

20170723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我的教育信条》杜威
关键词:杜威的基本信条

之前一个研究杜威的专家推荐我从《儿童与课程》开始读杜威,《儿童与课程》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导入性文本。今天阅读的《我的教育信条》同样也是非常理解,适合作为入门文本的作品。

这篇13页的文本,基本概括了杜威在方方面面的立场,如:

  •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集合体,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 什么是学校:一个社会组织,一个生活组织;
  • 什么是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和需求服务,而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课程体系
  • 方法的性质
  • 学校与社会进步

《信条》中基本只是杜威阐释自己的观点,论证不多。所以可以先作为了解杜威全貌的一个篇目,然后再找到杜威具体讨论兴趣、学校的篇目,看他的解释和论证。

20170724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关键词:不完美

今早放一放杜威,读点比较轻松的。这段时间在读杜威的同时,其实都在读另一本书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现在大约读完三分之二了。后来听到Jovi有推荐《幸福课》这本书,今早比照着一起读了读。

心理学也是这个暑期要读的一个重点之一。本来是要仔细读读荣格的作品的,碰到这本评价颇高的卡伦·霍尼的作品,就顺势先读起来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言以蔽之,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多多少少都患有类似的“时代病”:焦虑,压抑,缺爱,病态竞争……根本上说,我们和神经症(也就是所谓的“神经病”)人格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多量少的区别:神经症们不分场合,而我们好歹能够某种程度上看一下场合和情况而判断。

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的这群家伙写的书其实都蛮令人绝望的,对人心底的东西洞察力很强,或者说本身的逻辑非常霸道,比如:

  • 原生家庭理论:家庭决定了你的心理结构,比如缺爱。
  • 补偿理论:缺什么,就往外界求什么。缺爱,求爱。
  • 投射理论:世界染上了你心理的色彩。缺爱,就感觉全世界都没有爱,永不满足。
  • 潜意识理论: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即使你否认,不代表你没有这样的想法,你只是没有意识到。
  • 防御机制:不让缺爱的焦虑放出来,你就用不同机制转移注意力,比如追逐名利,比如读书,等等。
  • 全部综合起来:缺爱,求爱,全世界都没有爱,更加缺爱,更加没有爱,死循环……你还不知道自己陷入了这样的死循环。你只是在瞎忙,不让心理野兽放出来。(摊手

就是这样霸道……关键人的内心和意识还立于实证科学之外,你无法证明这是错误的,偏偏它又是我们是是而非能够感觉到一些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马男波杰克》吧,一边读卡伦霍尼,一遍刷马男,内心真是够绝望。

知乎大v陈海贤的作品《幸福课》并没有能比卡伦霍尼更加深刻,这也是遗憾的地方,对于这些心病的治愈方法无非是:关注当下,放弃对未来的幻想,关注过程等等。

相比于心理分析的深度,从弗洛伊德以来对于人心底层的洞悉,层层的黑暗扒出来。这些治愈方案和方法,实在是太过于稚嫩和浅薄了,当然大概也因为其实大多数人面对的心理问题也没有那么深。

我有这样的想法,心理问题本质上大约都是世界观的问题,也是哲学和更深处的宗教的问题。一个人对于自小接受的世界和观念执念太深了,自己在心理打架了,认知失调了。一个人相信金钱至上,追逐金钱累趴下了,你告诉他慢一些关注内心和过程,是没有用的。你必须重新构建他的世界观,先告诉他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比如说,上帝有言,钱多没有用,会下地狱,“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摊手

又比如说心理分析的一系列深刻观察,和佛学的基础理论相比,又显得深度不足。佛学的几个概念,比如说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就已经概括并且超于心理动力学的诸多分析,并且构建了非常宏大的世界观。

所以我这个过去研究宗教的二道贩子的观点是,看心底黑暗和混沌,读心理分析;治愈黑暗,得读宗教。

哦对了,心理分析一定会说,宗教的外衣就是我构建的防御机制。

7.28 打卡

关键词:researcher mindset

小密圈关闭这几天,继续有在读杜威的书,《学校与社会》那个长论文,等到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来摘要和分享吧。

前儿逛amazon的时候,翻到一本好玩的书《How to Find Out Anything From Extreme Google Searches to Scouring Government Documents, a Guide to Uncovering Anything About Everyone and Everything》,大致翻了前面几章,可以来说说它。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平时历史备课的过程中,都需要搜索大量的资料,所以搜索能力,或者历史学科上说的source mining的技能,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当然,搜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能力,这是后话。

这本书基本就是一本干货的书了,讲了如何使用谷歌,如何使用图书馆,如何找人找专家帮忙等等(目录见最后)。由于中文资源和检索和英文的资源,尤其和美国的国情有所不能,我感觉后面具体的操作会有折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也就是how to think like a researcher。对其余部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要这本书,电子版。

虽然自己当大学生也“研究”东西多年,可是还是获益不少,总结为下面简单的两点:

  • 在下手搜索之前,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以供搜索,这个问题起码是能够被回答的和搜索到的。比如:碧桂园老师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起业界水平来说是否过高。这不是一个好的搜索问题。总体来说,问题分为两种,open-end question和factual question. open-end question不是不可以提,而是它必须被拆分为若干个factual question来回答。在回答factual问题的时候,也必须做最小的拆分。
  • 有了明确的最小拆分的问题以后,需要明确自己到底详略程度怎么样的答案。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有很多,要明确自己找到多详细的答案就可以结束了。

这样的思维,我觉得可以放到我们读书的指导来,读一本书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到底在好奇什么样的大问题,这本书能够给到哪方面的回答?以及我们需要什么程度的答案。

书真的不必全读,尤其是现在各种注水的情况下,找到了心中想要的答案就可以放下了。前提是,你有问题的意识吗?你有对大问题进行拆分吗?

20170729 #安迪打卡

关键词:杜威阐释教书和教师角色的作品都有哪些?

之前购买的杜威的作品集已经读了一半,对于杜威的生平和作品越发感兴趣了,所以今天读完一个篇章以后开始在网上收集他的信息以及作品的情况。

当然杜威是上个世纪上半叶绕不过去的学问集大成者,从民主到哲学,到教学实验和方法,再到国际时事评论以及邮局标志设计,基本没有他不涉及的文科领域。不过,我主要关注的还是他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在阐释教育方面,杜威的作品大致如下(非常基础的条目,往后随着阅读的加深应该会拓展更多):

  • My Pedagogic Creed
  • To Those who Aspire to the Profession of Teaching
  • Professional Spirit among Teachers
  •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 Interest and Effort in education
  • The Relation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Education
  • The School and Society

以上都是杜威的论文或演讲,由短到长进行了大致的排序。如果需要了解(个人觉得非常有必要补这一课!)杜威在教学和老师角色上的基本观点的话,可以按照上面的条目来读。

杜威的文章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找,谷歌文章名字+filetype:pdf 基本能够出来。

先分享这些已知的材料给大家,估计暑期读完了这些作品以及自己反思整理好后,可以写文章再分享给大家:)

20170730 #安迪打卡

关键词: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暑期待在家里已经两个星期了,我原是非常不能忍受甚至厌恶自己的家乡城市的人,只是好歹在离开广东之前得多陪陪父母,所以无奈也好,安心休息也好,总算在韶关这个小城度过了两个星期。

该成熟点了,不要像个小孩一样不讲理,我对自己说,或许得心平气和地和自己的家乡城市讲讲和了。怎么办呢?也许得放弃掉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陈见,重新来认识一下它了,比如说:

  • 它(韶关)的过去是怎么样的?有哪些旧的遗址和相片?
  • 它最新的变化又在哪里?
  • 它有没有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特点?

因为没有比较,大概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生长的地方实在是平淡无奇吧。所以真要有心解答上面这些问题,就得仔细地开始读读城市的理论形态,城市的过去,城市规划的理论等等,作为对比也好,作为context也好,来了解自己所在这座城市的同与不同。

城市史和城市规划至于我完全是全新的领域,所以我检索和浏览了一些书(这中间还蛮花时间的),发现了这样一些规律(自以为的规律):

  • 不带注释图的城市历史和城市规划理论的书简直都是耍流氓……
  • 宏观的城市史的撰写是个蛮尴尬的话题,近似于世界史和文明史,中间有差别,但是往往很难定义和准确描述这个差别,很多作家其实写的是文明史缩略版,而不是具体的城市的历史;

最后筛选过一批书之后,似乎还找到了一本不错的书,有待未来进一步阅读和探析:《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未来会逐渐关注和收缩这个话题。

最后贴个图,韶关既算是江城,也算是山城——我居然到前几天才发现它的地理具体分布情况(感谢Google Earth!)。

【20170801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

关键词:美育、体育和智育之间的争夺

在读杜威的时候,感觉需要更多的了解他的思想提出的context。孤立地读杜威的思想实在是不足够的,想要进一步了解他所在的时代尤其是教育的情况,以及和他相类似的教育创新思想有哪些。干脆就找一本评价还不错的《外国教育史》直接把从文明起源到现代的教育史都过一遍吧。

今天阅读的部分是起源至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教育史。人类社会最开始的教育大抵分为两部分:培养执政者的相对世俗的教育,注重法律和军事训练,还有一定的文字训练,以及技能的实操;培养宗教祭司等的宗教教育,注重文法训练,还有其他若干非理性的诸如音乐和舞蹈等方面的训练。两者都共同注重的是文字和文辞的训练,不同的是世俗教育注重更多实用的能力,而宗教教育则有很多非理性和艺术的表达(虽然对于祭司来说是实用的)。

无论怎么说,在古希腊全盛时期之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不注重人的。教育类似于survival的工作,需要找到人把文明传递下去,维持既有的秩序和状态,和人自己的需求没有太大关系。这是教育一直都有的一个非常实际和实用层面的根源,也是主导教育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一直都存在。

古希腊全盛时期几乎是发现了“人”这个东西,所以开始更多地考虑人的自身发展,虽然这一发展还是多少放在“培养城邦合格公民”的context之下,但无论怎么说,它起码开始考虑需要开发出人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怎么样和什么时候来开发的问题。

人是万物之灵,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能力来表达自己,是教育的设置决定了人具体专攻哪个方面的能力和表达。在古希腊时期,教育的设置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开发非理性方面的能力,以及开发理性方面的能力。非理性的能力,主要是体育和体能的训练,培养强壮的体魄,以及音乐方面的训练;理性方面的能力,则主要是文辞、演说等以文字表达为主导的训练,包括一系列的科目(哲学,几何,天文等)。

在最开始的时候,非理性能力的训练反而是占优的,音乐学校和体育学校都是必须的教育。后期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推动下,理性的教育开始崛起和繁盛。一直到罗马帝国时代,则非理性能力的教育已经基本没有了,而理性能力的教育陷入形式主义和玩弄辞藻的问题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开始区分教育的不同阶段:学前教育,以做游戏和讲故事为主,辅助以音乐和舞蹈;年满七岁则进入初等教育,学习初步的读写,以学习音乐和体育为主,以达到身心和谐为目的;18岁进入两年的军事学校,学习军事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知识;20岁的时候一部分人进入“哲学家的培养阶段”,学习“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30岁后极少数优秀的人开始学习哲学。柏拉图的教育阶段理论,已经开始考虑从非理性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的理性能力的培养问题了。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根据他的灵魂学说,人应遵循着躯体、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的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安排教育。首先是体格教育,培养健全的体格;其次是道德教育,通过体育和音乐绘画教育,让人形成完善的道德观念,促进身心和谐;第三阶段,才是智育和美育,也就是和柏拉图相类似的“四艺”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在我看来,是模式较为全面的教育,也是教育全面倒向理性能力的开始。从希腊化时期开始,理性能力的培养开始大大强调,尤其是理性能力开始和政治前途挂钩,这一理性的能力开始被简化为对于雄辩术的强调,所以罗马的教育基本变成了对辩论这一综合能力的培养。

塞内卡认为雄辩术的培养是全面的教育,它包括这几方面的训练:道德品质的养成;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修辞学的专门训练和特殊的演讲能力;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

从这个方向看,现代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可以看做是古代这一趋势的延伸:不断加强的对于理性能力的关注,对于理性表达的关注,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几乎成了唯一重视的能力,学校也变成了学习系统化知识的地方;而另一条的路径,非理性能力的培养,体育和音乐,逐渐走向边缘和没落,成为学校的一个补充而已。

【20170802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

关键词:近代以来至19世纪的教育发展和焦点

昨天的教育史阅读提出了一个论点:决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需要和实用性。教育某种意义上也是保持信息不对称,阶级差异的一个手段。真正在教育中讨论“人的发展”的问题,在教育史里实际上是非常少的。

希腊罗马时期主要解决了一个问题,即理性和非理性能力和科目(这两个词不是很好的概括的词)的选择问题。毫无疑问,胜出的是强调理性的科目,非理性的科目。在中世纪的发展中,这些强调理性的科目,比如逻辑学、伦理学和数学等,遭遇了新的对手——宗教科目,而且被打击下去了。

自宗教改革以来,教育史的焦点无疑又变成了这些理性和科学的科目和教会的宗教教育之间的争夺。16-18世纪的焦点,即是这些世俗和强调理性而不是信仰的科目,一点一点又长出来的过程。与此同时,商业革命出现的中产阶层开始组织私立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在学校设置上继续和宗教学校和教育争夺。

19世纪代表着世俗教育的全面胜利了,国家教育在19世纪后半叶全面铺开,以义务性、免费性、世俗性为特征取代了传统的宗教学校和教育。而我们所关注的知识和教育,则又成为了过去希腊强调的培养理性和科学精神的科目。

在“人的发展”以及“如何教”的教育思想发展上,在19世纪之前有两位教育大家值得提一提:

  • 夸美纽斯(Comenius):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四个教学原则(出自他的《大教学论》):直观性,循序渐进,巩固性,系统性;

  • 卢梭:教育需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去除机械训练。需要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兴趣和自觉积极学习。教师的角色不是积极灌输的,而是消极的;

19世纪迎来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遵循自然即是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在心理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刺激下,有这几位教育家:

  • 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教学过程需要从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熟悉和接受的要素出发,从具体到抽象。提出一系列作为教学起点的要素,“要素教学法”。

  • 赫尔巴特(Herbart):强调兴趣和专注对于心理活动的刺激以及“新知识”和“旧观念”的统合,设置多种课程开发儿童的广泛兴趣,以及四个步骤的教学阶段论——clearness, association, system, method。

  • 福禄贝尔(Fröbel):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不是没有个性差异的复制品;人的心理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显著的属于自己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自动性”,也就是有四种不同的本能,它们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20170803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思潮和改革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讨论和改革奠定了现代教育的若干理念,它主要是有几场不同的教育运动构成的。

在改革和自由的一边是:

  • 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 Movement)
  •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

在传统的一边是:

  • 永恒主义(Perennialism)教育思潮:强调继承古典的博雅教育,读传统名著,培养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
  •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思潮:认为进步主义和杜威主义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带来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教育的核心是传授给学生人类基本知识的要素,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反对迎合儿童的即时兴趣和需要,要求学校以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重心;
  • 新托马斯主义(Neo-Thomism):教育回到以宗教为中心,进行道德的再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恢复。

这里主要讲讲新教育运动。它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都发源于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上半叶大放光芒,但在中叶诡谲的国际形势下逐渐走向没落。思想运动的影响,还是非常取决于环境和条件的。

新教育运动发源于欧洲。以下是对内容的一些整理:

一点评论是:其实我们现在站在21世纪下看自己的课堂,看学生的表现,还有看自己的困惑:到底应该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到底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学生兴趣是什么,以及到到底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早在100年前就应该被广泛地认识和探讨过了,而且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

理论是否能够得到贯彻,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也取决于特定的环境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准备和支持。冷战阶段的世界,并不接受教育的改革和变化。就好像改革开放这几十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不能意识到教育制度的问题,而现在是否迎来一个良好环境的春天?

【20170804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

关键词:20世纪下半叶的教育思潮和改革

继续昨天的打卡和20世纪教育史的总结。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几个不同的人物和名词先记录下来,留待未来进一步探索:

  • Marietta Johnson School of Organic Education

  • Gary Plan

  • Dalton Plan

  • Winnetka Plan

  •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and Project Method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上半叶一直声势浩大,直到冷战50年代末期苏联实现科技突破率先送卫星上天,美国出台《国防教育法》,Essentialism才占据上风,美国教育转向保守:以基础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社会功利为中心。

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同时兴起的还有对于儿童研究的兴趣和运动,包括儿童学,儿童心理学和智力测试三个方面。

另一个则是综合中学运动:在19世纪末期政府开始大规模推广初等教育方面的强制入学,20世纪则开始推进中等教育的义务化。同时还有中学教育的内容:是注重于古典教育,还是现代学科和语言,或者说职业教育。一战后综合中学运动开始兴趣,二战后各国开始把义务教育铺到中等教育,并且大抵都确定了K12教育的三个阶段,所以可以确凿的说,我们目前的教育学制的设计,是二战以后逐渐形成的。

在历史上看,自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育理念两者早有冲突。进步主义教育在二战前席卷欧美,又在冷战的阶段输给了要素主义的教育理念,卷入保守。冷战后期直到现在欧美的教育一直都处在危机感很深重的状态,动不动就强调“国家处在危难中”,要求进行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则是朝着保守的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方向。近来“中式教育”开始在BBC等媒体引起关注,大概也是因为在测试数据的比较中欧美显得落后了。

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放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下,也是显得矛盾重重了。二战以来政府力量前所未有的强大,民族主义的热潮从未退去,教育就一直处在政府的干预下,被要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功利而服务,一有竞争落后的迹象,国家就恨不得找捷径把知识灌进每个孩子的脑袋中。自由主义要求的教育去功利化和目的性,理想从来都是好的,只是教育周期的漫长以及评估的困难,让人望而却步。

总之,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教育想要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生长和生存,就会不得不一直面对评估和功利的问题,就好像High Tech High之所以被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是在于它的学生在标准学术水平测试方面确实强于传统学校。教育创新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它必须首先能创造不低于传统教育的学术成绩,这一点确实负担比较重。

【20170805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悉达多

今天重读了黑塞的《悉达多》,过去第一遍读的时候就非常震动,第二遍阅读仍然如此。故事的最后有几个深奥的结论,如果能够勉强称之为结论的话:1)对于目标和理想的执着追逐会让我们迷失;2)对时间的焦虑是痛苦的来源,则时间本身则是非实性的;

在这个阶段我的解读是:

  • 设定目标和理想境界,然后去向外执着追求,这件事情本身造成了一个预设: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个距离需要弥补,现实生活是不被欣赏的,我们的努力就是要寻找和到达理想。可是理想的状态又是什么呢?目标又是什么?我们也不过是听了某个哲人智士的描述,所以动了心要去追寻,即使我们找到了它,我又怎么知道那就是它呢?目标的追寻让我们反而失去了观察力,让我们放弃了或者说贬低了现实的生活。
  • 现实生活是圆融的,是无所不有的,它是一个整体,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在我们的理想和追求的有色眼镜下,它被对比下去了,我们升起了分别心。为道日减的事情,第一桩也许还真的需要去掉“道”本身,去掉对于道和生活之间的分别心。如果对“道”的追逐只是为了让我们感觉高人一等,为了让我背弃现实生活,那么它就是扭曲的。
  • 时间感,或者说时间产生的焦虑,源自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要用某段时间,从现在的状态去到未来某种理想的状态。我们急不可耐地要摆脱现实,要达成某种目标,所以才会在乎时间。如果修道真的是去掉了这个“道”本身和目标本身,则无所谓时间可言,只有现在的生活。也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可言,它们都是现在、都连成一体。

说起来实在是很玄乎很玄乎的东西,而且就算道理阐明了,如何真正用它来生活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最后摘两段文字:

“在深沉的禅定中,有可能忘掉时间,把一切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生活都视作为同时,于是一切都善,一切都完美,一切都附属梵天。因此,我觉得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聪明即愚钝,一切肯定皆是如此。一切都只需要我的肯定,我的同意,我的欣然接受,因此对我来说,都只会促进我,绝不会伤害我,我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和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爱,我觉得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者的事。可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恶这个世界,不憎恶这个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来观察这个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20170806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关键词:从“原因论”到“目的论”,“不幸是自己的选择”

日本翻译过来的书一般都比较话痨和温情,想读干货的话可以跳过很多。可是这一本还真必须得慢慢读,有很多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本书是对话体的。过去的哲学学习让我一直对对话体的作品非常喜欢,尤其是这种对于哲学和心理的讨论,比起案例分析,要容易接受多了。我喜欢的作品,比如《哲学家与僧侣》还有《爱在黄昏落日时》等三部曲都是对话体的,一点一点的对话推进,很容易让人接受和融入进去。

第二个原因,它直接回应了我近期心理学阅读的很多副作用观点,其中之一,就是之前打卡也有提到的心理分析的“怪圈”——类似于我们都不同程度患有“神经症”等等。在这个人人都拿着“原生家庭理论”来给自己找性格缺陷借口的时候,这本书恰恰有如截断众流的立论——追溯原因把自己绑在过去的所谓不幸中,是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作者借阿德勒心理学指出,“不幸”并不存在,它只是自己的“选择”,通过这样的选择,我们暗自为自己辩护,取得某种安全感而已。

目的论和原因论及其后果是这样的:

  • 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原因论”这样解释:我之所以是不敢写作和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因为过去遭遇过家人的打压和嘲笑,所以一直都没有足够的自信。

结果是,想要改变,就要改变过去,过去不可改变,所以现在不可改变,一条死路。

  • 以阿德勒理论为基础的“目的论”这样解释:我之所以不敢写作和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因为我有着隐含的自我目的,也就是——我想通过不去写作和发表的方式来保留“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为了自己“有才能”的安全感,所以故意五年十年不去写作和发表。

结果是:过去并不重要,过去或者说“对于过去的解释”只是作为我辩护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已。想要改变,就要正视自己的目的,看清楚自己对过去的“解释模式”,从而截断众流,有勇气做出改变。

绝了:)

第三个原因,里面的妙句还真不少,很有日式干货作品让人易于接受的风味。完全没有阅读心理学流行作品的拖沓案例叙事,或者枯燥理论。打卡附图即是其中的一些片段截取,很有意思。

现在还沉浸在这本书打开的一个新的世界观大门,等读完再好好整理下理论上的东西。过去了解和读的阿德勒心理学作品都是啥……

20170807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被讨厌的勇气》第二、三章
关键词:一切烦恼根源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继续阅读这本书和里面介绍的阿德勒心理学,继续谈谈昨天印象比较深刻的“原因论”和“目的论”的辩论:

原因论或者说归因,大概是最为通常的现象了,我每当遇到行为和自我认知相违背的事情,都会去“解释”: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却会不得不那样去行动。或者说,为什么因为某个原因我不喜欢每个人和某个事物。

昨天提到《被讨论》的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截断众流”。也就是说,在作者或者阿德勒看来,先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并没有确凿和直接的关联性。原因之所以被提出,不是它们本身就是这样,而是它们被提出,就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辩护目的。原因并不实在,它只是为了某种隐含的目的而存在而已。某个事件是否能够和我们现在关注的这件事情建立联系,更取决于我们看待过去事情的“眼镜”,以及背后要服务的目的。掏出这个隐藏的目的,直指人心。

我不想工作--因为我有社交恐惧症,因为我一看到人多的地方就会头痛 >>>> 原因只是借口,服务于我的自卑心理,通过归因于外部的原因,我力图证明自己其实是有能力的,只是某些原因让我没能发挥出潜力。

我不喜欢A -- 因为A的行为很怪异 >>>> 原因只是借口,服务于我不想要和A交往的目的,为之辩护。

自我归因真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东西了,人总是在心里面不断和自己对话,让自己这样行动或者不那样行动,服务于自己某种不愿意承认的目的。而阿德勒这样“截断”归因这件事情,还真是有意思。

另一个“截断”的概念,则是作者坚决地认为“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在解释模式中,一切都可以还原到人际网络中。

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竞争。竞争使得人际之间的关系陷入全世界都是敌人的怪圈中,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斗争。

背后的人没有捋清楚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古怪的翻译)。人际关系的烦恼,源自于我们的课题串道了:要么是我主动去迎合他人,不走自己的课题,过分关注他人的期待和认同;要么是我对他人的课题横加干涉,或者他人想要控制我的课题。大家都没有搞清楚的是,其实我们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的关系,mind your own business。我只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事情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和任何他人没有关系,这只是我的课题。

我做事情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呢?作者认为是来自于自卑感(终于感觉这是阿德勒了……)。自卑感是一种天然的状态,人在自己的目标面前都会感到无力,关键不是深挖自卑去给自己找借口,而是“有勇气”去克服自己做得更好——这就是自己的课题,和他人和竞争和对比无关。

20170809 安迪打卡

关键词:人和书的联系

今天来到苏州了,办理入住和搬家事宜,一天都是搬搬搬和买买买,大晚上穿着个大裤衩逛超市买水桶买衣架,居然感觉自己回到了大学时代,简直是在预备入学和军训了。

除了早上在等车的时候继续阅读了《被讨厌的勇气》外,一天都没怎么翻书了。

今天打卡想来谈谈的,是书和人的奇特的关系。这个关系奇特的地方是什么呢?比如说:

在我开始学习宗教的时候,打开的是《约伯记》,它向我展现了宗教非常耐人寻味的复杂一面;

在我大学开始检讨自己过去中学那种“英雄梦”的时候,打开的是昆德拉的《玩笑》,它告诉我要跳出历史的覆盖过自己的人生;

在我在芬兰求学的时候,抱着神学学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打开的说毛姆的《人生的枷锁》,它同样讲述了一个迷茫的青年求学故事;

更近期的,在暑假即将结束的几天,我对过去的几个星期非常丧气和失望的时候,打开的是黑塞的《悉达多》,它再次强调了时间和理想的执着是梦幻泡影;

而现在,假期终于结束,我总是不自觉地梦到新学校新学期的种种,有着潜意识里的焦虑和不确定的时候,打开的是《被讨厌的勇气》,它告诉我要坚持自己的选择走下去;

很奇怪的,每当自己有困惑、站在路口的时候,身边总是有一本书在静静地守着,它总能以某种方式回应自己的疑虑或者至少陪伴自己的灰心丧气。

是自己心有疑虑,所以总是在阅读的书里面寻求答案,无论那是什么书;还是自己心有疑虑,就会选择某一类的书来给自己指引;或者真的是人和书就有某种状态的联系?

就比如说,今天一下高铁到达上海,就被一个意大利人塞了一本《博伽梵歌》和一本瑜伽修行的书。当然,插曲是,送归送,我得付88元买下来。无论这是不是一个骗局,我都觉得非常奇特。瑜伽修行以及印度的智慧,确实是两个月前由一个朋友提起过,为此我还专门读了一本瑜伽术士的自传,以及和朋友讨论过里面的内容。那场讨论并没有什么结果,因为我一直都没有找到法门来理解它。今天这件事情似乎又浮起来了,本来我以为瑜伽术已经从我的阅读中消失了,一个朋友或者一个骗子,却找上门来,拍拍我,“嘿我看见你觉得你是一个open-minded的人,想把这本书给你,世界上的人都太匆忙了,你看上去还好,希望它对你有帮助”。

所以我觉得人和书,或者人和过去千百世的人(它们是书的作者),还是冥冥中也许有一些联系:这个联系,不是说人一定会在某年某月遇到某本书;而是某本书知道,在人生漫漫海洋里航行的你,会由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也许再跳到千万本不相干的书,但最终你会找到这本书的,最终你还是会和过去的某个作者、某种经历建立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投契的联系。

20170809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关键词:灵魂画师归来:)

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行动性的和实践性的心理学和哲学。现在读完了这本书,总是有些恐惧自己读完了就忘了,那些读的时候豁然开朗的感受随着时间会忘记。

阿德勒哲学所理解的人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附图一):一言以蔽之,即是分清楚自己和他人各自的事情和轨道,专注于自己,不被过去和未来所禁锢,同样努力reach out去帮助和鼓励他人(基于课题分离),拥抱更大的共同体;

另一个(附图二)内容则是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讨论,这部分应该夹了一点书本作者自己的私货:过去和未来,以及对于他们的想象,其实都是我们捏造的借口,服务于自己不想行动的目的。这样的目的反过来又折磨我们自己,让现实寸步难行。要行动要改变,就是要分辨清楚过去和未来的“非实性”,截断众流来行动,在每个刹那都专心致志而不是受到过去和未来的禁锢。听起来是非常佛学的道理啊。

书是读完了,可是道理还是得消化很久,未来要读阿德勒思想的原本,挖一个大坑。

“送给你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20170810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深度工作》

关键词:对于意志力的管理

今天开始阅读的新的一本书是《深度工作》。暑假里计划是要阅读一两本提升工作和专注效率的书籍,这是其中之一。

“深度工作”的概念是和“浮浅工作”概念相对的,指的是长时间的专注的工作,这个专注时间单次至少超过1.5个小时,而将潜能发挥到最高的专注时间通常是连续很多天数的专注,并没有上限的。越是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越是个人化的工作,比如说写作,就需要越长时间的专注。

专注力的本质,我认为,是对于意志力的管理。我们一天的意志力总是有限的,而人的本能又是逃避困难和追求快乐的,所以要提升专注力,本身上是要做两个事情:1. 提升意志力;2. 减少意志力损耗。

提升意志力,本质上又是提升自己在专注这件事情上的阈值或者信心。我们人做一件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会产生非常多的怀疑,即使这件事情自己本来就能毫无疑问地胜任,做事情过程中损耗我们的更多的来自于自己内心怀疑的损耗。提升意志力,就是降低自我怀疑的损耗——要么这个事情我反复做过很多遍了,所以完全没有怀疑了;要么我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关闭了怀疑的声音,两者都是对于内心的非常重要的训练。

这也是为什么训练的时候非常讲究设定远超自己预期的目标,一旦人能够大规模地突破自己的预期,做成一件事,就能一下提升很多的意志力,关闭很多的自我怀疑声音。

减少意志力损耗,在于减少临时决定,减少做决定所花费的意志力损耗。我们每天的决定和犹豫,实际上都在大量损耗不必要的意志力和时间,因为人的另外一个本能,即是推迟做决定和拖延。为了不做马上决定,我们往往以“收集更多信息”和“休息”的名义,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意志力,到最后一刻再做决定。如何减少临时决定,关键就是两点:计划+习惯。形成自己的workflow,让每天的时间划分为计划和执行两部分,执行的时间不想计划的事情,计划的时候专注计划。

自己发挥得比较多,回到这本书来,今天的阅读理解里,它谈到的第一个准则,即是“工作要深入”,包括:

  • 选定自己的专注哲学和模式:全部屏蔽掉干扰,还是分时段,还是见缝插针?
  • 习惯化
  • 要有大手笔:脱离熟悉的环境,花大价钱让自己投入
  • 不要独自工作:不是说专注和人际混在一起,而是两者分离,但需要有和他人的交集和沟通
  • 像经商一样执行:专注少量目标;抓住领性指标;计分板;定期问责
  • 图安逸:如果是早睡早起模式的话,那么每天晚上的时间即是意志力最低的时间。需要隔断晚上时间和工作的联系,有必要的话做一个“完工仪式”

还有三个原则,明天分享。

20170811 安迪打卡

阅读书目:《深度工作》

关键词:深度工作的其他三个原则

昨天读书打卡的第一个原则,“工作要深入”,大抵是说需要匀出一段深入工作的时间给自己,如何设计的事情。今天阅读的余下的三个原则是:“提高上限”;“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从标题看来似乎又是假大空的样子,但是干货还是很多。

笔记如截图。

关键还是:

  • 需要用极大的自制力控制好自己的时间,包括深度时间,浮浅时间以及网络时间
  • 需要明确好自己的目标和步骤,然后才好规划时间
  • 需要和自己的思维硬磕,设置倒计时的方式,设置专注冥想的方法,来让自己努力提高专注和思维的肌肉
  • 互联网只是工具,使用的时候要考虑收益和代价

20170812

阅读书目:《品园》

关键词:关于介绍和研究园林的作品

其实每天早上打卡还是相当有压力的啊,在有合适的书的情况下读两个小时是没有问题,最尴尬的手头的书读完了,一时没有合适的书来读。今早其实花了半个小时来找书读。

从广东过来,一路上随行李带了几本书,除了常翻的,还有一本朋友送的《品园》,正好拿出来翻翻。这本书的作者,车前子,是苏州本地文化人,书也是他作为本地人一路品园下的日记作品。就好像他不断强调的,游览园林这事讲究兴致所至,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系统介绍苏州园林的作品,多是他常年游览下来的记录和感受,第一手的文化人品园手记,所以带有很重的个人美学观点。

我这样的小白很难跟得上老先生的节奏啊,老先生并不介绍园林的基本知识,而是直接随手评论和抒发,我却连他讲的地点在哪都不清楚。过去翻书翻得快,读书心绪其实是浮躁的,品园的文章文字却不能快速地翻过,这些文字写的不是像《深度学习》里面的干货和原则,而是非常细密的个人体悟,是需要一个人用自己的体悟去观察这里的另一个人的体悟的。老先生的看园看得非常仔细,从园林当初的周边环境,到各种植被,再到山水布置以及地面铺设,都能娓娓道来。

这个阶段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先生提到的观园的方法:

“游园是一个人的事,虽说眼睛看到风景,其实是与自己的内心交流。宁静是要素,当然不是不动。眼动心静,才能移步换景。

常言苏州园林有两种游法,动观和静观——大院往往动观,小院往往静观。在我看来却只有一种游法,就是眼动心静。这个眼动,包括手脚的运动。有时伸手摸一摸石头和树干,感觉就是不同。

游园一如临摹法帖,聚精会神,才能心得。”

哈,品味这件事情,确实是和快餐式地书籍阅读是对立的,前面书读得快了,现在反而不太能静下来慢慢读。今天有朋友过来,刚好去拙政园品一品。

20170813 安迪打卡

这个也是一个不是打卡的打卡。

这两天朋友来玩,在外奔波了两天,到现在回到家,并没有气力再读书了。然而从园林博物馆搜集了一些信息,也算是回答了自己昨天早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式园林和西式园林的对比,以及中式园林领域研究的大家都有哪些。贴出一些自己拍到的图片。

不得不吐槽一句,暑期里面的苏州园林完全去不得,人山人海。

逛园林的体验好还是不好,我的感受是,本质上它是一件园林和我共同完成的过程:园林架设了各种各样的情景和山水,营造了环境引导人去听风、观雨、赏荷,在所有环境里面可以说是最适合人自怡的;可是人最终有没有得到这一份快乐,另一部分还是取决于自己,是否有闲心,是否愿意长时间投入来赏玩一件无用之物。

人要获得一种清醒的、怡然自得的状态,代价是不菲的。梭罗曾经评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就像果实上的早霜,需要我们最温柔的呵护,才能得以保存”。人的怡然自得的状态,也是这样一件最美好的部分,需要悉心营造:安静幽美的环境,再加人自身连续的沉静和玩赏。园林有这样的环境,可是人往往未必有赏玩的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