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夜读]里今天是这样一篇文章《别只在朋友圈打卡了》。文章谈到2018已过去七月有余,那些当初在年初励志学这学那,坚持朋友圈打卡的人,现在都怎样了,列举了很多朋友圈的朋友坚持打卡,其实只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最后都中途放弃了。并且举了一个相反的事例,一个三年未见的朋友,再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公司领导了,并且业务已经从广州拓展到了北京,他惊叹于朋友的成就的同时,说到三年从没见朋友发朋友圈说工作如何不容易,客户如何谈等等之类的话题,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最后对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努力最好的赞赏,不是朋友圈的点赞,而是结果的完满。
当然,每一个人努力大都是为了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或者说不会很差的结果,但这并不代表不发朋友圈就是一种努力,一种默默的努力,然后来一个华丽的转变。不否认,这也是部分人的选择,但并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之所以喜欢发朋友圈,可能是因为目标感没那么强烈,可能是因为意志力不够顽强,可能在努力的路上需要人督促,可能是……不排除有的人是在作秀,有的人只是为了当时朋友的关注和点赞,有的人只是喜欢被点赞之后的快感,而用这个代替努力的辛苦,所以他们最后还是中途中断了。但是对于还有一部分人而言,他们选择打卡发圈可能是最好的努力的方式,最好最快的让他们成长方式,因为他们需要化夸赞为动力,他们需要被人关注,他们需要和伙伴互相结伴前行,他们需要有人督促,这样的人只要帮助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就可以成长很快,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懒惰的动物。一旦停下来,就容易停滞不前,懒癌症犯了,可能真的会功亏一篑。因此,如果有这么一个外力督促你前进,也不失为一件美事。我的一个学生,已经坚持每天晚上阅读打卡222天,即使过春节也在坚持。因为她妈妈也是一个老师,一直在督促孩子学习,坚持打卡,每天都阅读,并拍有小视频。这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养成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而在全民阅读的年代,阅读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无穷的潜力。通过打卡发圈,让大家督促自己,把自己的懒癌症扼杀在摇篮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起初是渴望改变自己的真心,接着是想被关注的虚荣心,然后是怕被朋友说不坚持的担心进而养成的一种责任,时间久了,会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当坚持时间够长,并且所学能够成为一技之长或者自己的特长的时候,他还会去放弃吗?尤其是如果这个技能同时还能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
除此之外,对于打卡人本身来说,以后看到满满的日期,从不间断,这将会产生一种满满的自豪感,会给打卡人带来一种深切的自信,也是一种努力过程的记录。从这个角度来说,打卡也是有必要的。
因此,对待任何问题都不要太偏激,马克思老爷爷早就说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个人各自的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方法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