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胖胖的,个子不高,眼睛不大,但智慧可不小。
作文课是郑老师的主场。不用电脑,不用课本,只有一个题目,一块黑板,一个人,一张嘴,让同学们无不抬头仰望。郑老师讲作文,与别的老师不同,她不会给你读范文,不会跟你一条框,只会给你提供一条思路,让你绝对心服口服。
在研究美食的道路上,郑老师也毫不怯场。上阅读课给我们举例子是炒土豆丝,作文课给我们讲思路是怎样做焖土豆片。而郑老师更多的时候像一位厨师,每次讲吃都会让同学们“口水直流三千尺”,实在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智慧,一部分包括知识,而更多的一部分则是经验。
作为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她能从眼睛里读懂学生太多太多了。而这种懂得,不仅仅在课堂上。那天中午,太阳毫不吝啬的散发光芒,让正听主题班会的我们实在“挺不住”,我们热得仿佛站在了热锅上,郑老师在班级队伍里,来回走动,盯着我们的眼睛,时不时的问一句:“还能行不?”一直跟着队伍,直到结束——而这经验,是爱的智慧。
可能每个人在外面待久了,就会想念家乡吧,郑老师是不是也想那个以前她钻过麦堆的地方了?“情应该有所依,自己家乡的景在自己的眼中是最美的,是有生命的,除非你不爱。”郑老师讲“乡情”作文时,指导我写我的家乡郭家湾时,是不是也想起了她的家乡?
“写景要写全,但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挑选最能代表特有风景的那几个写,因为你若写她,必将饱含所有的真,饱蘸所有的情,以情动人。”这一刻,郑老师是极其严肃的。忽而,她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缝,问我说:“你家在哪儿?那是不是有很多农家乐呀?到时候我去你家找你呦!”——这画风转的也太快了吧,不过幸好我训练有素,马上承诺:那必须得欢迎呀!
老师本就像春蚕,像粉笔,而郑老师还像是一首民歌:没有华丽的歌词,没有具体的创作人,只是原本的朴实无华,而这样才更应被世人所传唱,延续数年。
郑老师,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活成了我想活成的样子――朴实,善良,细心,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