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陈陈相因,会经由美学的纷繁脉络长驻在人的心底,但外在的花红柳绿却是转瞬即逝。说到底,能安抚个体惶恐不安的东西,终究来自于一个人长期积淀的素养和根基。否则,任何超出本人承受之外的压力和打击,往往会使人在手足无措间被打翻在地,进而一蹶不振,最终在自甘堕落中成灰或成泥。
致良知的准确含义,是为了践行自身体悟到的某种真理而作出的循序渐进的不懈努力。如果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将会永远没有尽头。久久为功后,或许能打造出属于人特有的,那种淡而又淡的名贵品质,但却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一泄千里之下,就是能否从容作楚囚的切线分割点,或善恶的最终分界线。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天下不会有那么容易的觉醒和超脱。也就是说,缺乏上下求索的时刻准备,绝对不会有当头棒喝下的醍醐灌顶。
不要轻易去寻求什么意义,那样很容易将人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读明人李贽的作品,其字里行间对思想或真理的追求,可谓苦心孤诣精诚所至,但也能明显感觉到,他因缺乏广阔视野而导致的思维偏颇与混乱;无独有偶,异军突起的现代人王小波,其灵动飘逸的文字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坚持与常识,但就其成名的时代三部曲而言,读他最后的文字能直观感觉到其中的模糊与颠倒,晦涩和重复。考及背后的原因,我情愿认为是因他们哲学与历史的学养不足所致,而不是担心清风乱翻书的无孔不入而有意为之。要知道,他们两者相距的年代基本相差了半个世纪。如果真是这样,就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假如观念可以杀人,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人的存在。以此来加以安慰自己,可能多少会有些释怀。就这样吧,有些事是不能当真的,这句话希望你能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