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人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以望见五千年的篝火……”自古及今,泱泱五千年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沉,却从未被流水侵蚀,而是打磨出了钟玉之感,让人沉醉于“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陶醉。
揆诸当下,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还在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深涩难懂的古诗文得以新的形式传承诵唱;老一辈人欣赏的戏曲又大放光彩;繁复华丽的汉家衣裳复披明艳少年的身上……时代在变,文化却从未老去,反而历久弥坚,光彩四溢。
请君莫恼古诗文,听唱新翻《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近年来,许多中小学生都纷纷吐槽“学古诗文难,难于上青天”,给古文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它变身成朗朗上口的歌曲,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那这一定是一种“我终于背完了《出师表》”的感情。也多亏了把古诗文变成那一群90后的哥哥姐姐,让《琵琶行》真正是诗又歌,让文字沉闷的古诗文变成流行歌曲,旋律动听,朗朗上口,也让我们找到了背书的正确方式。
鹭羽凤箫参乐曲,荻园竹径接帷阴。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曲眷丽的《牡丹亭》现在又重新盛放在舞台上。四百多年间,物转星移,看似老去的戏曲又重登殿堂,青春版的《牡丹亭》造就了一代年轻演员,也面向了一群年轻的观众,让传统的戏曲焕发出青春的生命力。戏曲的传承必然需要青年的助力,就像又兴起的相声,座中大多者都是年轻的观众,也许没有与古老的时代接轨,但是他们早就承接住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一曲《重回汉唐》看似向往汉唐盛世,有何不是爱惜当下的时代。青年的一辈又著上千年前的华衣,趾高气扬地走在街上,不仅是在自己的国家,也行走他国,把华服之美传送到他国,让外国人也爱上了中国,这不是传播的人,而是那美轮美奂的华夏文化令人为之折腰。而今的中国已重现千年前礼仪之邦的大气恢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年轻的我们早已明白了,我们的责任是为传承,是为富强,是为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为生生不息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