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不开这艘船”。这是我看完《海上钢琴师》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句话。
他,这个故事的主角,1900,到底离不开的是这艘船上的什么呢?
生于这艘船,长于这艘船,这艘船上有他以“家人”形式存在的一群人,这群人是固定安稳的,暂且称为“安全”的港湾;还有每天流动的2000人,那是他向外获取信息,看世界的渠道;当然,还有与他融为一体的“钢琴”,那是他活着的意义所在。
我向他(我)提出了四个疑问。
他是不是离不开自己的舒适圈?
他是不是活的太不接实际?
他是不是不够爱那个女孩?
他是不是太过于追求完整的自我了?
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害怕,所以丧失了追求新鲜事物的勇气?还是内心的“安全岛”存在了太久,再去建一座“岛”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修炼内心,要让他重生的意义有多大?
暂且不去论对错,因为其实没有对错。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而言。偏执地忠于自我的那部分人究竟还有多少呢?多数人在面临现实和梦想,自我的旅途中,都曾挣扎过。如果梦想和自我过于纯粹,在这个世界上必然不会活地太“舒服”,孤独和自由相对应而存在。而假如想要游刃有余地“舒服”地生存,就势必要向那个“纯粹的自己”开一刀“不舒服”的口子,于是内在的世界有了交互和流通,至于流通的东西或许是未经过滤的,所以我们的“自我”最终是否能坚韧地保护好它自己的壳呢?
我想,对于1900而言,我大概能浅显地懂他。一枚被遗弃的孤儿,被爱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被“遗弃”,如果不是那天透过那扇窗发现了自己的“毕生所爱”,他在这个世界上势必活的像一具行尸走肉。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伴其左右,予他支持和鼓励,最后因为想带他离开那艘船说的那番话,也不是不懂他,朋友想救他的生命,而1900的生命因他热衷的东西而有价值和意义,而这份“意义”要寄托在一个“安全岛”上才行。
对于他爱的那个女孩呢?他不也是没有勇气去奔赴吗?还是那就是一场“萍水相逢”?
弹幕里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至理名言,我想我有了更深层意义的理解。
“爱情”,它是魔法棒,我指的是纯粹的爱,不是门当户对,不是权衡利弊,是它忽然闯入少年纯洁无暇的心里的时刻,他似乎能看到“海上的日出”,而当它的魔力消失的时候,“日出”也没有陨落,不是不爱,是他模模糊糊中明白,真正的爱发生的时刻是:他是他,女孩是女孩的时候。是那艘船上正弹琴的他,恰好看到窗外发梢拂动的她的时候。
下了船的他,或许连牵女孩手的勇气都没有了。因为,那时候的他,是一个新生baby,娇小,依赖,充满着对未来的未知和恐慌,像那个襁褓里被“遗弃”的婴儿一样,在内心嚎啕大哭。
因为,爱首先是,我是我,一个完整,饱满,稳稳的我;然后,遇到一个同样完整,饱满,稳稳的你,才有爱的发生和续集。
“我”之不存,爱将焉附?
但是,终此一生,我们要学会的最大课题是——分离。只有破了这层茧,才能走入下一个阶段,然后继续分离,直到走向最终的分离。
如果非要给自己这一生一个命题的话,我想送给自己两个字“勇敢”。自我可以坚守,但是也要勇敢地走下船,具备每一次重头再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