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垂钓春暖花开的日子
一兼评李开成老师新诗歌《野外垂钓即兴二首》
■山田耕夫
李开成老师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师,现在依然是我的老师。我们在年前的腊月下旬,开通了微信。从此,我们师生俩闲聊开了。不过,我们闲聊的内容除了音乐外,还有诗歌等很多方面的东西,李老师写了不少的诗歌,人近老年的李老师,自然喜欢短小的“四言八句”之类的诗歌。我读过好几首他的诗歌呢,对我很是感动。他的诗歌让我有一种值面春天的冲动,很美很美的。也曾将此分享给我的朋友圈,朋友圈里,好多的朋友都情生于李老师的真情诗歌。
李老师,他很爱他的音乐,特别是二胡演奏。我记得在安云读初中那阵子,常常见他醉心于他的二胡等器乐声中,往往顺着他的窗口飘飞出来,弥漫了我们教室周围。那悠扬的音乐“语言”,深层解读着他的音乐天赋。后来呢?我也不知道李老师去了哪里?而他的二胡曲调依然挥之不去,久久回荡于安云中心校上空。
音乐,特别是器乐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是相通的。它们的相通之点在哪里呢?就在于它们二者之间互通一个“情”字。我记得已故诗人海子说过,“诗歌,就其本质而言,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精神。”,是的,李老师的《野外垂钓即兴二首》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你看“远眺群峰青山秀,近闻百鸟歌声扬”(见《春归故里》),语句字词不多,有如二胡弦上跳出来的音乐“语言”,且还在那里悠扬。悠扬什么呢?悠扬一种诗歌精神,那种情荡野外垂钓的闲情雅致。从中,我解读出当今之中国的富民政策所谱写的那种乐章那种农村新风尚的致情致美的画面。音乐以声动人,诗歌凭情感人,而声情在互通中让人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要深层理解李老师的诗歌,必须先理解李老师的精神生活。李老师情钟于二胡板胡等乐器,此于他的诗歌而言,更有很多妙不可言的地方。于是当诗歌发展到极致时,李老师走向诗歌与音乐互通的双轨上,凭借音乐的悟性功夫,将诗歌推向“此时无声胜有声”艺术境界,这就是我从老师的诗歌里读到的别有一番滋味的诗歌精神。
李老师在诗中吟到“暖阳春风绿大地,渔翁醉卧溪草旁”(同上),一个“绿”字充当了“春风”的底色,再来二胡着色而过,更有风过荷塘而碧绿中犹然而生的艺术之感。如果不是出手于热爱器乐人之手的话,情声还不可能达到如此传神之境地。读了李老师的诗歌,听了李老师二胡演奏,我还真的忘记了自己是谁呢!真是“如听仙乐耳暂明”呢!而那“渔翁醉卧溪草旁”里的“渔翁”更如琴弦中飘来的仙翁,其精神着上诗歌的力量,正好充当了承传屈原李白诗歌之火的传人。
李老师的《野外垂钓即兴二首》是由《春归故里》和《春日即景》组成。据他介绍此诗创作于一年前,今年春天里,在他又去垂钓那地方的途中,往日的情调调又上了心头。于是,又打开往昔的记忆,那《野外垂钓即兴二首》跳出来了,当年的所见所闻又重演了。那诗歌在李老师的心中跳来跳去,有一种回归乡土的风味。《春归故里》定稿于2018年4月的故乡之行。那是一个双休日,李老师又去垂钓那个春暖花开。他一生向往的柳下垂钓的地方,倒成了诗人反复吟唱的主题之一。最为有名的就是“田里油菜花归去,地里麦浪扑面香”(见《春归故里》),这让我耳熟能详的诗句,可让我喜上眉梢呢!这些都会是让我们这些局外之人很难想象其中的妙处。
李老师的《春日即景》,也定稿于2018年的四月份。他的这一首诗歌,从句法上讲与《春归故里》略有改变,采用了音乐上的短板手法完成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这里,李老师的句式与笔法恰如那跳动在二胡或板胡之音符,这种手法也只有懂音乐的人才可以将这两者情归妙处,才能结合得如此的美仑美奂。说是天衣无缝,也毫无夸张。你来欣赏一下他的《春日即景》,“沟傍沟,垭连垭/谷底墙,山顶梁/沟傍垭口现农房”老师的笔法不像音乐“语言”吗?恰如流淌在二胡弦上的清泉一样,非常悦耳。这,就让我清醒地知道,诗歌之路,是一条通往无所不有的音乐之路。在吟唱乡间的小路上越走越远的李老师,终于寻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美妙,终于让他产生了无限美好的诗歌梦想。
中国的诗歌跟音乐一样,共同追求“言近意远”的艺术境界。无论是诗歌的直白或含蓄,或者是音乐的自然而流畅,都会因“其言近意远”,进而流芳百世。李老师的诗句“土豆青,麦穗蓝/豆角嫩,菜花黄/秋种春收好景长”(见《春日即景》),这不是言近意远吗?在这里,李老师采用古人诗歌情感含蓄方法,让情住其里,与颜色的鲜明对比,鲜明了情感强烈程度。从诗歌艺术来讲,含蓄的诗歌内力胜过直露的言语,让其艺术效果犹为显著。
我记得,海子在他的《诗学一份提纲》中这样说道,“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当然,海子的这种说法尽管出于民族情感,读到李老师的这些诗句,我依然深感其厚重而特别的舒服。但我应该承认,李老师的这诗歌完全摆脱了当今文人那种文气过重的一面,李老师的那份娴情正好与中国古人相通,用生活的趣味来装饰艺术,这是诗歌艺术的原则。表现在李老师诗歌里,就是情感含蓄的特点。,但我们不能否认,李老师那言近的诗句里,包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说是不亚于任何一个伟大诗人,无论古今中外。如果我们的诗歌,缺少这种体验,真的有那么必要存在吗?
我记得海子还说,“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是的,李老师的《野外垂钓二首》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而实体在老师的诗歌里又是什么呢?那就是野外的春风春雨,而这些基本实体中,主要有“农田”、“溪边”和“农舍”,而“游鱼”则是诗歌外之物,此乃其中最重要的成分,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和生命,却依然是可以有感有情的,尽管诗人已经来到垂钓所向往的“远方”,来到了以为可以触摸实体和美好生命的“远方”。可是,最后的感受,却依然是飘荡在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之中。我想,任何一个在精神上“上下求索”的人,都会有相同的体会,真正的美好永远只存在于那些可感可知的实体之中,好比完全的圆不仅只存在于概念之中,而且同样生存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一样。但尽管如此,这种求索的勇气和过程,却依然是充满美感,且有无限的感染力。
说句实话,读李老师的诗歌,令人愉快的。正如他收获很多鱼时的好心情。在他的诗歌里,当然直接来自于李老师诗歌的居多,而是来自于我内心的心领神会的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这种凡俗的生活使我看到了诗歌的本质力量,在于诗歌力量锐利与持久。假如你还在思考生命或生活的意义,这种去面对生活,会有各种选择,不可避免地想到生活的多重性,而李老师的诗歌正是那种具有深深切入人心的力量。
好,为李老师给我垂钓回一个春暖花开的好日子而高兴!谢谢李老师,让我从你的诗歌里读到了春天的温馨,也读出了我一生一世的好心情。以此献给李老师,海望老师批评为盼!
2018.4.21.于浙江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