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如今已是一件既方便又流行的事情了。坐地铁、上自习、跑步、旅行、逛街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戴上耳机,进入自己的世界;商场中、酒吧里、广场上、咖啡厅也会公放着各种风格的音乐。因为,没有哪种艺术表现能像音乐那样既快而且有效地调动起人们情绪的变化。近年来,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音乐类节目也越来越注重音乐的实质而不是“秀”, 高阵容的现场乐队、丰富的音乐改编和创作,也推动着普通大众对音乐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追求。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我们的童年时期,大家听音乐还不是那么的方便。除了在电视上或者广播里的音乐频道偶尔能听到喜欢的歌曲好像很少有别的途径了。那个时候我听的最多的就是我的家乡戏曲(河南豫剧),因为地方台经常播嘛,到现在为止我仍然对戏曲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觉得它是一种最纯粹的艺术形式。另外一个就是电视剧的主题曲,每集电视剧都要听一遍,自然就学会了。小时候对音乐是没什么理解的,虽然我在幼儿园就参加过铝板琴独奏的表演,小学还在民乐队拉二胡(见笑了。。。),其实只是在模仿老师教给我的动作,我把它当作一种按照数字要求(乐谱)去完成的体育运动。能称得上喜欢音乐应该都已经到了初中,我骗着妈妈说想要个复读机学英语,结果自己买了很多歌曲的磁带(张信哲、SHE、Beyond乐队……还有一些是民族音乐,比起流行音乐我其实是更喜欢听民族类的)。可是后来我们学校偏偏成立了一个西洋管乐队,我虽然不是那么的喜欢但还是报名参加了,之后那一年多的萨克斯学习才算让我知道了音乐是怎么一回事。
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决定着他会偏爱什么样的歌手、乐器或者音乐类型。有治愈型的歌手、有极富感染力的乐器、也有无节操的曲风。有时候一首歌能勾起我们某一段时期的回忆,像《蒲公英的约定》那样单纯而懵懂的校园爱情;有时候一首歌能让我们鼓足勇气站起来,勇敢面对,像《追梦赤子心》那样的撕心裂肺;有时候一首非主流的歌曲会引发我们的共鸣,让我们觉得我就应该这么潇洒地活出自我;有时候一首恢宏的具有主题意义的曲子,会将某种气氛一下子渲染起来,让我们的心绪不得不随之而动。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是最大的,我用零花钱买了个MP3,有一次晚上熄灯后我听着听着竟唱了起来,正好被班主任查寝发现,就给没收了。另一个听音乐的途径是在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们会用教室的多媒体播放歌曲,那时候播放的每一首歌大家都能很快学会,这些旋律后来都成为了我心目中的经典,因为每次听到,都会浮现出大家一起埋头苦读的日子。
我不是音乐专业的,这也让我自始至终的对音乐保持了一种最简单而执着的热爱。进入大学以后,各种条件都很便利,虽然我本科是学数学的,但是我认识了很多喜欢音乐的朋友,甚至是音乐学院的朋友。和专业人士的接触无形之中也能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力。除了放松式的欣赏音乐以外,我又揣摩出了一种听音乐的状态,就跟阅读方式中的精读类似,就是听歌时在大脑中进行“傅里叶变换”((⊙o⊙)……),听清楚主旋律和伴奏中都有哪些乐器,每一种乐器分别在演奏着什么样的旋律和节奏,都记住了,就算我学会这首歌了。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累,但是慢慢地能找到一些规律,因为伴奏中的乐器往往都遵循着某种和弦规律,远远没有主旋律复杂。经过一段时间这么听,感觉学会一首歌不是那么难了,如果你从来没有这样听过,你现在就可以试试,先不用管唱的什么,乐器在演奏什么,先从最简单的鼓点开始听,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后来我每接触一样乐器,都喜欢去画它的结构图,弄清楚它哪里是发音源,哪里在共鸣扩音,用什么方式控制振动频率。我还会和室友聊一些数字化的东西,如人唱中音6(la)这个音的时候,声带每秒钟振动440次,而唱高音6是每秒880次,低音6是每秒钟220次,每个八度又能平均分为十二等分。。。。。。虽然有点云里雾里,但还是很有意思的样子。
大二的时候,我和朋友们决定在元旦晚会上演出一个民乐合奏的节目,网上下载的曲谱都只有主旋律,我们有六种乐器当然是要演奏六种不同的旋律,我就一遍遍地听原版音乐,试着用那种傅里叶的方式扒谱,每次只仔细听里面某一种乐器的声音,一句一句地把它的谱子扒了出来,然后再听另一种乐器的。。。。。。最后经过修善,还真的做出了一张适合合奏的总谱。虽然最后我们从音乐学院找到了更好的曲谱,但是扒谱的过程还是感觉累得很酸爽。
当然了,如果平时听音乐都像上面那样就太极端了,毕竟我们戴上耳机注重的是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更多的时候听音乐是一种放松和消遣的过程。以前我喜欢一首歌,完全是因为它的旋律,因为我不听歌词,现在长大了,发现很多时候是先被歌词所打动的。本科快毕业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做了一首原创歌曲,也完全是因为我的室友先写出了一首能引起我们所有人共鸣的现代诗,我至今觉得我作为原唱有点浪费了这首歌。还有些歌曲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画面感或者情景感,《我是歌手》节目播出的时候,我每一期都会看。明明已经在歌坛很出名了的歌手,竟然还会愿意参与到这样一种淘汰机制的综艺节目中,大家应该去理解一下那种心态的。要很自信,要很努力地把“歌手”这两个字呈现给观众,要抛开在录音棚里那种相对轻松安逸的状态,因为这里是个要参与排名的舞台。我在欣赏他们演唱的时候,从他们的声音、表情和小动作里能感觉到的是他们作为歌手,在这一刻最真诚、寻求自我突破、最大程度地展示音乐感染力的那种状态。尽管有时因为紧张或者现场的原因,他们的音准或者气息没有专辑中那样的准确和稳定,但是这样的现场版的声音总能给我们一种更人性的,更歇斯底里的,更珍贵的画面感。
音乐人之所以创作音乐,就是要让音乐带给我们一种在某种情境下迫切的精神需求。《小苹果》和《最炫民族风》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在广场上律动起来;为什么一听到《春节序曲》大家就会觉得“哦,春节真的来了”;为什么很多人会特别钟爱怀旧老唱片;为什么在KVT大家不管唱的好不好都想去抢那个麦克风;为什么《伤心的人别听慢歌》。。。。。。音乐一直有着一种她独有的魅力。几年前,大家都在唱流行、摇滚,朋友们学习的乐器也都是吉他这样的比较流行的乐器,我一时觉得自己喜欢的民乐被冷落了,会不会越来越小众,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古装剧的热播,仙侠类游戏的开发,它们的主题曲和配乐基本都是民乐,让我又为民族音乐的市场高兴起来。而且最近看到优酷上一位“玉面小嫣然”同学,把很多古装剧的主题曲还有很多通俗音乐,改编成了古筝曲,自己精彩地演奏并做成了视频,简直是长了古筝的志气啊!
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黄秋生说:“年轻人要多听音乐,才不会胡思乱想”,我也相信听音乐就是在塑造着我们的心灵。音乐并不是孤立的高冷系,它和我们的生活永远是息息相关的,也和各个领域有着艺术的连接。很多科学家也是音乐家,不是有一段描述说“听一首乐章的同时,他的脑中在做一道数学难题,也在完成一栋建筑,每一个音符对应一个数学符号和一块砖瓦,一点一滴地进行,乐章演奏完了,题目正好解出来,宏伟的建筑也正好完美地收工。”虽然这样的境界不是我等凡人能够达到的,但是音乐给我们生活中增添的美感是无法忽视的。
如果累了,就戴上耳机,用最放松的状态去感受音乐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