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洞察。
安全第一。
在中国,安全性的卖点大行其道,农业上的无残留,有机食品,到网上银行交易保障。
刚来中国的老外会很夸张,拿苹果在身上蹭蹭就吃,但用不了一星期他会拿着同样的苹果,洗了又洗,与其说中国文化的同化,不如说中国人的不安全感染了他。
疫情之前,人们普遍是乐观的,今天呢,求稳的心态更普遍一些,每个心里都有一个先稳定再求进步。
这样的时候,只给客户打折,是不会接受的。
中国人想省钱,但是想省钱的同时还要证明自己是精明的。不要单单给他们一个折扣,让他们觉得是他们自己找到了一个聪明的解决之道。
在中国,必须把产品的效益外显,将产品看成是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有助于客户的人生向前迈进,消费者自己感觉良好,人们把支付品牌溢价,当成对未来发展的一项投资。
婴儿食品,要强调有助于智力发展,那不是为养出快乐的宝宝。美容产品必须强调能够推进他们的职业生涯,啤酒也必须强调不只是使人们心情放松。
生于70年代的人,现在大是中间力量,而且是乐观的一代,他们的不安全感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经济层面上自给自足,而且能够支撑父母。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消费主力。
面子第一。
面子是个很普遍的概念,远远超过尊严。面子是一种社交货币,是一种需要花时间累积的商品。可以在日常商业交往中大派用场,可以被出售,交易和赚取。
在零售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面子都很重要,从市场营销角度看,在公共场合消费的产品可以获得高溢价,比如手机。那些只在家里使用产品,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就高很多,比如电视机。
受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都趋于『中庸之道』。即使是自我标榜的90后,他们在追求个性同时也吸引同龄人的目光,以获取伙伴的认同,中国人是天生的追求平稳的群体,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买LV,没有一个人是喜欢这个品牌背后的故事,而选择这个品牌,就是因为它象征的社会地位,和包上醒目的标志。
综合上述安全感和面子,合适的方式就是说产品组合。
价格贵,市场份额就低,对很多消费者承受不起,怎么办?
打造一个很宽的产品组合,去吸引大多数的消费者。提供低价产品时,要保证不是单单给出这样一个便宜的东西,而是要给出不同的价值体现。品牌形象还是高高的,但是买就很便宜。
我们不卖美观,我们不卖身份,我们卖的实用,比如奔驰E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