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不觉又到了开学季,相信很多学子都曾经思考过星爷的这个“梦想与咸鱼”之问,在读大学之前很多人都会信誓旦旦地站在梦想一边,憧憬着大学要怎样怎样,再不济也要做一条有梦想的咸鱼。
然而读大学后,行动上却坚定地站在了咸鱼的一边,该旷课的旷课,该泡网吧的泡网吧,该玩游戏的玩游戏,当年的豪言万丈已成云烟,不知不觉沉沦得连咸鱼都不如。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咸鱼,说的就是如此。
OK,苦情的情绪点到即止,很显然看文章标题就知道今天不是教大家怎样做咸鱼的,要学做咸鱼的请艾特@广东老乡。
大学期间要远离咸鱼状态,该怎样做好?
01 先明确自己喜欢做什么和擅长做什么
很多人读大学之前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状况,这就导致他们容易陷入迷茫的咸鱼状态。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用“喜欢-擅长”四象限分析法分析下自身的状况,再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先将自己喜欢、不喜欢的领域以及擅长、不擅长的领域分别列出来。
假设小明的是这样:
喜欢的领域:足球、篮球、游泳、写作
不喜欢的领域:数学、音乐、书法、长跑、画画
擅长的领域:写作、书法、长跑
不擅长的领域:足球、篮球、游泳、音乐、数学、画画
以“喜欢/不喜欢—擅长/不擅长”分别为纵横坐标构成四个象限,将上述列出的各个领域分别对应填入四个象限中,如上图所示,不同象限中的领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一象限:喜欢+擅长
如果自己喜欢的领域也是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且自身的专业也与此相关,这肯定是最优的职业规划选择,大学期间就应该好好钻研这个领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
比如说小明喜欢写作而且文笔也还不错,那应该选择汉语言文学、新闻、编导等一类的专业,毕业后从事作家、记者、编辑等一类的工作。
第二、四象限:不喜欢+擅长 / 喜欢+不擅长
“喜欢+擅长”都双优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实际上我们更多会遇到“喜欢-擅长”中某一方面偏弱的情况,也就是说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自己擅长的领域又不是自己喜欢的领域。
具体会有“不喜欢+擅长”和“喜欢+不擅长”两种情况,建议各位作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优先选择“不喜欢+擅长”,也就是说:优先选择自己擅长的而不喜欢的领域。
一个现实的原因在于:让自己擅长一个领域比自己喜欢一个领域要难。
举个残酷点的例子:很多人喜欢打篮球,但能成为CBA职业球员的人凤毛麟角,像姚明这种能打到NBA的更是稀少。
遇到“不喜欢+擅长”和“喜欢+不擅长”这两种情况,我建议:
将擅长的领域发展为职业,将喜欢的领域发展为爱好。
如果真的选择“喜欢+不擅长”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选择,那我建议努力在大学期间恶补一下喜欢的领域吧,反正还年轻,没试过咋知道呢!
我有那么一个校友,对大学专业不感冒,但喜欢弹吉他,只是他弹的吉他也不咋地,于是大学期间他一有空就苦练吉他,结果还真让他熟悉了,毕业后他不想按部就班地上班,于是就干脆在老家开了个吉他的培训班,日子过得还蛮滋润的。
这是一个选择“喜欢+不擅长”的典型案例,相信大家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朋友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
第三象限:不喜欢+不擅长
没有喜欢的领域,也没有擅长的领域,这种情况就先想办法让自己学习些能擅长的东西吧,比如学习好本专业,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努力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没问题的。
02 用目标倒推计划
“喜欢+擅长”四象限分析法其实是用来制定目标的工具之一,通过它可以明确自己以后职业生涯要从事的领域,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实现的问题了。
假设小明通过四象限分析法分析出自己喜欢的领域是写作,也擅长写作,专业是新闻学,并且也定下了毕业后从事文案编辑的工作,长远的目标是要做汽车门户网站的主编。
OK,小明的目标定下来了,接下来该如何入手?
第一步:找招聘信息,特别是找到文案编辑方面的岗位要求,重点关注汽车类编辑的相关岗位需求。
不仅如此,还要将文案编辑到门户网站主编之间的晋升路径相关的招聘信息都找出来。
假设,从文案编辑到垂直门户网站主编的晋升路径及其相关的岗位要求是:
怎样找这些招聘信息呢?百度百聘、51Job、智联招聘、赶集网、Boss直聘、拉勾网等等,注册个应聘者的号就可以找到了。
第二步:将这些岗位的要求量化,然后努力去达成这些量化指标;
另外,每晋升一个岗位级别就提前明确好下一个岗位级别自己要补的短板,说白了,我们的职业生涯之路应该和打怪升级一样。
其实上面提到的文案编辑的岗位需求我已经尽量量化了,实际上很多岗位需求是很抽象的,需要我们懂得去量化,例如说下面这个:
1,负责公司订阅号日常推文的撰写、编辑、审理;
2,及时掌握新闻热点,把控内容质量与阅读体验;
3,负责产出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推文,短视频,朋友圈文案,行业软文等;
4,有产出过高阅读量文章的优先;
量化如下:
1,负责公司订阅号推文的撰写和审核,每月不少于22篇,月均阅读量15W;熟练秀米、135等公众号排版软件;
2,运营公司订阅号期间,经常多次结合新闻热点撰写推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5篇,分别是……,其阅读量分别是……(可将文章链接整理好或者打印出来)
3,曾经策划过多个平台的线上活动,例如订阅号上策划过XX活动、抖音策划过XX活动、官网策划过XX活动,活动方案和数据分别如下……
4,运营公司订阅号期间,有5篇文章分别获得过5W+阅读量,分别是这几篇……
很显然,量化后就清晰多了,不仅容易执行,也容易评估完成的情况。
接下来就要努力达成这些指标了,同时注意记录和整理好这些成果,以便到时打印出来作为面试时候的资料,这样比光嘴皮上说说强多了。
第三步:执行中注意定期复盘分析。
飞机在飞行过程当中,受气流等的影响经常会偏离航线的,大概70%的时间不在既定的航线上,所以要不断地调整航向这样才能飞往目的地。
类似的,达成目标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偏离计划的事情是常有的,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往往会经历“目标-计划-执行-复盘-调整计划-再执行-再复盘……”这样的循环。
这个过程中定期的复盘非常重要,可以使人持续精进,甚至不妨将复盘设计在计划当中去执行。
例如说,我定了一个目标:2个月内要获得一次头条号的青云计划。
每周发一篇文章,2个月合共发8篇,每周的安排如下:
实际上,我将复盘这一环节拆解为学习和分析,并分别安排在周一周二,加上平常碎片化的空闲时间,这样两个月下来,我起码循环了8次以上“计划-执行-复盘”的流程,持续这样下去,进步的效果会更惊人。
第四步:相关认证的资质,例如证书/资格证之类的,该取得的要取得。
资质证件是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例如想做医生总得有个医生证吧,乖乖考就对了。
03 与优秀为伴,让卓越成为习惯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远离咸鱼状态的?
有,去认识优秀的人!
雷军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学会和优秀的人折腾事情。
他在大学期间便认识了王全国,而且他俩成了好朋友,王当时是武汉电子一条街里面一家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后来当了金山的副总裁。
那时他们合作开发一款命名为YellowRose的加密软件,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只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而且软件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小轰动。
后来雷军和他的同学冯志宏开发了一款名为“免疫90”的杀毒软件,不仅解决了学校机房的病毒问题,还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公安厅还专门请雷军讲反病毒技术。
毕业后,雷军仍然保持这种习惯,喜欢拉上优秀的人一起折腾,从金山到卓越再到小米,雷军他们折腾的事业越来越大了,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就容易产生这种滚雪球的效果。
雷军的高度我们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在学校期间提前认识一些业内人士还是可以的。
例如上面小明的这个案例,既然他想从事文案编辑的职业,而且他的专业是新闻学,那一般会有从事文案编辑的校友,和他们取得联系是很容易的,问问班主任一般可以打听到,不妨请教一下他们如何做文案编辑,甚至还可以有进一步的交流。
好了,第一部分内容到此为止,最后说一句:
奋斗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赞礼,也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