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对我们大家来说难免有点沉重。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本身吗?为了活着而活着?向死而生?会死去,所以好好活?为了物质、名利、欲望?为了亲情,为了爱,所以好好活着?
或者,活着是为了快乐,为了收获快乐所以更好地活着。
正向心理学研究显示的却是:追求快乐反而让人难以快乐。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空虚、焦虑、甚至绝望?绝望的原因是缺乏人生意义而不是缺乏快乐。
人生意义是什么?Emily Smith 是这样定义的:意义它来自于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从内在发展出最好的自己。
简而言之,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演讲中,她将人生意义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归属感、目的、超然、说故事。
人生意义支柱之一:归属感
归属感是什么?归属感来自于爱。归属感让我们觉得自己被需要、被认同和被爱。
说到归属感的时候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先生每天上班路上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摊贩那里买一份报纸,他们成为了朋友。有一次他身上没有零钱,摊贩递给他报纸,笑着说不收他的钱。
这个先生拿着整钱去旁边便利店买了他并不需要的东西,换了零钱再给了卖报纸的摊贩。小贩觉得很失落。
为什么他会觉得失落?那位先生的拒绝也许是好意,他觉得摊贩挣钱很不容易。不能占他便宜。
但同时,他的拒绝的同时,可能也贬低了摊贩的价值。在商贩眼里:我们已然是朋友,去买不必要的东西换零钱给我,如此客气,也许他并没有把我当作他的朋友吧。
这个其实本身就有一些矛盾。反观自身,也犯过不少这样的错误。比如有时同事帮忙带了一包纸巾、几颗糖,在对方已经说了不必的情况下,非要把那一块两块钱转给对方。
于我而言,是不想占别人便宜、不想欠人情,可能是一种礼貌,但对别人来说,或许就成了对方和我之间的一道隔膜:她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么见外,没把我当朋友吧。
也许,我的“礼貌之举”,反而使我失去了获得一个亲密的朋友的可能。
思考过这个问题不止一次,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接受别人的好意,给彼此亲近一些的机会,适合回馈给对方好意或许更妥当。帮我买了水的人,下次我可以也买水给她。
人生意义支柱之二:目的
我们平常所说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什么”,这里的目的是“我们能给予什么”。
也许为了亲人、为了爱人、为了朋友,为他们我们能给予什么,这是人生意义的第二大支柱。
我们因为被需要而觉得自己所做的有意义,我们为我们爱的人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使得生命更有奔头。我们因他们脸上的笑容而欣慰,因他们的安康而心安,因他们的幸福而幸福。
人生意义支柱之三:超然
如果问我对超然的理解,我会这样回答:超然就是做自己所热衷的事情!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就可能达到超然的状态。沉迷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这里指的肯定不是那种短期让你产生快感而后是疲惫诸如游戏一类的,而是你热爱、并且它令你有成就感、令你心生自豪的活动。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去找到你所热爱的点,去做你感兴趣的事,去实现你自己的价值。
快乐不一定能达到超然的状态,但超然的状态一定很快乐。
人生意义支柱之四:说故事
心之所向,无所不及。
你怎样讲你的故事,你的故事就如何呈现,你就拥有怎样的人生。
或许这样说来有点抽象,换句话说:我能相信什么,我们就做成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
这里强调的便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或者往大了讲:信念的作用。
最近在阅读《心理暗示力》,这本书的作者库埃用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心理暗示力是打开美好生活的一把钥匙。(书才刚读了开头,后面会专门写一篇读后感作为本篇的补充。)
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先相信你能成为那样的人。如果你想拥有什么样的故事,试着先去这样讲你的故事。如果你相信,那么你可以。
和身边的人建立归属感的联系,去为自己所爱、为他人给予和奉献,去找到自己所热衷的事物,去正向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许,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面。
“我将勇敢面对一切未知,向着更好的自己努力”,这便是我要讲的故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