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好,从这周开始,我们就结束“花中四君子”这一个主题的诗词,开启新的主题啦!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再学习有关“梅兰竹菊”的诗歌了,恰恰相反,因为这类诗歌写得特别优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尽量多穿插几首,让大家掌握的更多。
从本周开始,我们学几首诗中带有“儿童、孩子”的诗歌,一起感受一下以前的孩子,是怎样度过他们的童年,看看跟我们现在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难得的童真童趣。
其实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好几首相关的诗歌,只是没有特意归类,比如白居易《池上》其二,写一个偷采白莲的小娃;清代袁枚写的《所见》中,那个想捕蝉的牧童;还有我们学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诗中,闲着没事跑来跑去捉柳絮的孩子……这些诗都写到了孩子们可爱的情态。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村居》。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什么叫村居?其实就是因为诗人高鼎他是住在乡下的时候写的这首诗,写的是自己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所以就叫村居啦。在这首诗里,描写了诗人在春天看到的乡村美景,还有孩子们放学之后放风筝的情景。
诗歌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里的“二月”是指农历的二月份。这两句诗是说,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发芽,从土里钻出来了,可爱的黄莺在天上飞来飞去,杨柳垂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着,好像是温柔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一切都好像沉醉在春天的烟波里。
好奇的小朋友可能会问,春烟是什么呢?是春天冒的烟吗?不是的。这里的“春烟”可不是真的烟,而是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太阳照在河面和草木上,会蒸发出淡淡的水汽来,所以远远的看上去,就好像朦朦胧胧的烟雾一样。
小朋友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跟着爸爸妈妈出去玩,到了一个湖边,朝湖的另一边望去,就会觉得对面一片雾蒙蒙的,像有烟气散出来,让人看不清晰,却又觉得很美。
我们来看后面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鸢就是老鹰这类的凶猛的鸟,纸鸢就是用纸做的像老鹰一样的风筝。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是说孩子们放学啦就跑回家,赶忙趁着东风把风筝放到天上去。
小朋友们,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对这首诗的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呢?那么,在春天,你们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事呢,是跟着爸爸妈妈到公园里赏花,顺便再放放风筝吗?
说到放风筝,在这里跟小朋友们稍微拓展一点小知识,说说风筝是怎么来的。《村居》这首诗里,把风筝叫做纸鸢,纸鸢和风筝有什么区别吗?那么风筝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据说风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最开始的时候,风筝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根据古书记载,风筝最初出现在东周春秋时期,相传有一个叫吕郑的人,在宫中做了纸鸢,然后牵上线,乘风玩耍,后来在纸鸢的头部,安上竹子做了鼻子,让风能够通过竹子间隙的流动发出声音,据说这就是最早的风筝了。
于是人们就把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做风筝。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风筝也被人们慢慢的改良,用纸糊的风筝越来越多了。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灵感作用。
现在的风筝样式多种多样,放风筝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放风筝不但锻炼身体,还帮助我们消除眼睛疲劳呢。
二、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贾岛写的,贾岛本来是一个和尚,又会写诗,有人称他为诗僧。后来他还俗不做和尚了,还跑去参加科举考试,不过没考中。贾岛还得到文章大家韩愈的赏识,二人之前的交往还有一个小故事,留待以后再和小朋友们说,我们先看下这首诗的意思。
题目中的“寻”,是“寻访”的意思;“隐者”就是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这种人在历史上有很多,尤其是《三国演义》里讲得比较神奇,比如诸葛亮没出山辅佐刘备之前,就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这里贾岛要寻访的也是一位隐士,具体是何人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贾岛去寻访隐士,结果是“不遇”,“不遇”就是没有遇到,没有见到。去寻访隐士,没有看到,心里有点遗憾。
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首诗,前两句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本来的意思是指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这是诗中判断出来的,“言师采药去”,言是“回答,说”的意思。前两句是说,在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他师傅在哪里;他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是一首问答诗,有问有答。第一句“松下问童子”,肯定是要有问的内容,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能从童子所回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我们来推断出,诗人当时在松下所问的问题是“师往何处去”。
我们想一下一个画面,贾岛想要找一位隐士,具体找他干什么我们就不管了,然后好不容易来到隐士在山中的住处,但是却没有见到人,他看到隐士的学生在松树下,就过去问:“你师傅去哪儿啦?”那么学生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师傅采药去了。
诗的后面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深:指山上的云雾。这两句我们一看,就能明白也这是童子说的话。他对贾岛说,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的行踪。
其实品一品,就会发现,在这里又省略了一个问句,那就是贾岛问童子,你师傅“采药在何处”。贾岛在诗中省掉问句,直接用“只在此山中”作答;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又省略一个问句。所以这首诗看起来短小,其实写得非常精彩。它省略了诗人贾岛的问句,而全部用童子的回答,但是我们读的时候,又能猜得出问话,就类似这样的形式——
贾岛问:“你师傅做什么去了?”
童子说:“我师傅采药去了!”
贾岛接着问:“是去哪里采药呢?”
童子说:“就在这座山里采药。”
贾岛不死心,接着又问:“在山里的哪个地方呢?”
童子只好无奈地说:“山上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师傅具体是在哪个地方,也不清楚是在半山腰还是在山顶。”
这就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用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想一下,一般访友,到了之后得知对方不在家,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贾岛还真是执着,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而且这几番答问,诗人的心情、情感也是有变化的,我们试着体会一下。
贾岛第一次“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期待从童子口中得知这位隐者就在附近散步,很快就回来;然而童子“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开始失望;接着童子说“只在此山中”,诗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说不定就在山脚采药呢,一找就找到;结果最后童子的回答是“云深不知处”,这就无可奈何,希望彻底破灭了,反正今天是见不到了。
这短短的20个字,既写出了贾岛寻隐者不遇时起起伏伏的心情,也间接写出了一个采药为生、济世活人的隐士,还有一个礼貌待人、说话条理清晰的童子。
整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三、冬天的诗
今天再来学习一首跟冬天有关的诗,是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曾经在随州做刺史,后来的文人们就尊称他为“刘随州”,“姓+地名”来称呼别人,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尊称,我们也见过好多次这样的称呼,比如柳宗元做过柳州刺史,尊称柳宗元为“柳柳州”,韦应物做过苏州刺史,后人称他为“韦苏州”,孟浩然在襄阳隐居,世称“孟襄阳”,这些,小朋友可以试着记一下。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出生年代不太确定,一般认为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阶段,在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他已经是进士登科了。
和很多诗人一样,刘长卿从小就努力学习,史书记载他是在嵩山长大的,一直在那里刻苦读书。嵩山在河南,也就是有少林寺的地方。刘长卿后来科举考试成功,出来做官,但是仕途不是特别顺利,几次被贬谪,一路多有坎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小诗就是写在刘长卿被贬官之后,心情非常低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的题目中“逢”,是遇上的意思,“逢雪”好理解,就是半路遇上下雪;宿,这里是投宿、借宿。芙蓉山主人,就是留诗人住宿的这户人家。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首诗前两句不但写出了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其实也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最寒冷的感觉。日暮是傍晚时分,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贫,就是简陋、萧条。说明要投宿的山村这户人家是不富裕的,甚至是贫穷的。
看到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幅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从日暮苍山远的“远”字可以想象诗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孤独地行走着,急于找到人家借宿。这大冷天的,要是找不到借宿的人家,估计在这下雪的晚上得冻个半死。好在诗人运气好,在山里找到一户可以借住的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真实的写照,乡野贫寒,不是什么好房子,但是却让人看到了希望。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着天色越来越晚,就更觉得路途遥远,还下着雪,说不定他还没东西吃,饥寒交迫。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茅屋,那感觉一定是欢呼雀跃的,但是很快他发现这户人家的房子非常简陋。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暮色苍茫,更让人觉得前行的山路遥远;天寒地冻,让人更觉得投宿人家的清贫。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得是诗人到了借宿人家之后,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突然听见柴门旁的狗叫声,应该是主人在风雪夜中回来了。
关于住宿这种事情,如果让我们写,可以写从黄昏到夜色降临、从进茅屋到安顿就寝这段时间的一些事物,但刘长卿跳过这些直接写主人在风雪夜归来,这样使诗篇更加精炼;其实诗人也可以进一步描写这户人家家境的贫穷、居住在山里的荒凉与寂静,或者写自己独自一人在大雪中投宿啥的,但是这些他都抛开了,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突然听见狗叫、主人冒雪归来的场面。他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家的贫穷,但深夜才冒雪归来,应该是整天都在外面为生计奔波,让人倍感辛苦与凄凉。
可以说着首诗前两句是从自己看见的景色入手写,后两句则是从听到的声音开始写。这首诗真实反映了刘长卿当时的状态,在人生最寒冷的时间段里却有像芙蓉山主人这样的人愿意出手帮助,令人心存温暖和感激。
这三首诗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请小朋友们抽空背会哈——
本周打卡主题:童真童趣(1):风筝是写给春天的诗
(①②③全部背会)
①《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③《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