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做班主任工作两年来,颇多感触。最深的感触是“育人重铸行,带班先育魂”,就是教育学生要重视对他们品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管理一个班级也是要重视培育这个班级的灵魂--即核心价值观和凝聚力。其实后者也是要从品行培养和习惯养成这个方面切入的。而要做好这些,我的感受和经验就是抓好小事,一句话,班级管理就是抓小事的艺术。
案例1:
我班的卫生值日分三块:打扫教室、打扫清洁区、擦黑板。我想达到的管理目标是,既完成清扫任务保持整洁;又要让同学们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还要兼顾公平和团结友爱精神。另外,我还特别强调我们班没有成文却一直奉行的“女生特权”(女生不做重体力活,如抬水搬课桌,不扫偏僻的清洁区)。讲明要求后,劳动委员排出了值日表,一切照章办事,一时运行顺畅。可是到了冬季,和谐被打破了:有一个周日早上因清洁区打扫得过晚被学校领导批评。原来这已不是第一次拖拉,而且这几个周日的值日生很有怨言,表示对批评不服:因为周日早上可以不上早操不必早起,难得的休息时间嘛,这大冬天的,谁愿意早起去扫地?他们觉得不公平!这本是件小事,解决的办法不外乎两个:一是做这几个值日生的工作,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按值日表轮换周日值日来体现相对公平。但我觉得方法二虽然省事,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更无法加强班级凝聚力。于是,我决定在这件小事上大作文章。先让这几个被批评的值日生写反思或辩解词,然后开主题班会来探讨这件事的解决方案,主要是要以此事为契机,让同学们探讨:如果被分派到艰苦的环境、艰难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该怎么办?执着的讨要公平有意义和行得开吗?困难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不仅兴致高昂,对将来要面对的现实人生意气满满,充满期待和豪情,还能再次统一思想,加强并提升了整体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了班级凝聚力。问题解决了,教育目的也达到了,我最得意的是经此一事,我班的同学后来在排座位、集体劳动等班级活动中,再也没有挑捡、抱怨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他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去挑战“硬骨头”,以此来锻练自己的能力和心性,从而来攒下自己的人品分,为未来蓄能。
案例2:
我认为管理应该靠制度,因为无规则不成方圆,没有规则让人来管理,难度和随意性太大。于是刚带班我就组织同学们一起群策群力制定了班规。后来组建班委,一切照章办事,有条不紊,很是省事。当然也有违反纪律的事情发生,有一次因一个宿舍不按时就寝被查,于是按班规处罚他们停课反省,遭到家长质疑和抵制:处罚过重,是为违法!不就是一件小事嘛,男孩子么淘气跳脱,在集体生活中捣个乱犯点小错很正常,直言我这是小题大做!这是小题大做么?我反复问自己。好像是的。这原本就是小事,甚至解说的因由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值得体谅;本身性质也确实不够“大”,即便是在校规校纪中,也够不上严厉惩罚的标准。我按班规来处治,而班规是我与全班同学一起商讨通过制成的,是为班级公约,一直以来,同学们照章执行,违纪接受处罚心服口服。而当学生家长质疑,这样处罚过重,是“违法”,我不得不思考:我们一起制定的班规是否合理?我这样“小题大做”式的管理思路是否合适?思来想去,矛盾不已。从严要求,让学生在做事上高标准要求自己,经常“上纲上线”的剖析到做人道理上。经常抓住一些小事,如迟到早退、作业拖拉、值日不认真、上课睡觉、睡觉说话、成绩下滑,乃至不穿校服、不理头发诸如此类,大讲特讲、大作文章。跳岀班级管理或学校管理的层面来看,这些可不是小题大做么?对于疼孩子的家长,对于我们普通成年人来说,这些事确实是可以理解与包容的小事,自家孩子在自己面前做的事比这些过分的多了去了,似乎实在不值得大费周章!换一个层面看,于人生而言,活泼岂非更有灵气,随意岂非更多洒脱,轻松不正是生活好状态?不拘小节、张扬“个性”有什么问题?反而是让孩子们循规蹈矩、步调一致从而不逾矩不灵动,呆板单调,这会不会让他们活得紧张而少了应有的从容从而影响到未来?有困惑,但管理还是得坚持照章办事,不能“照令夕改”吧?要改也是同学们一起商讨会形成决议!于是,我顶住压力,严格执行班规,非要在这件小事上较劲,坚决捍卫班规的权威。当然,我不会放过因势利导,宣扬遵守规则重要性的机会,班会、辨论会双管齐下,既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又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牢记规则意识,守住底线。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一场普法教育。这件小事差点酿成了大事,但我本着不怕“大”的精神,领着同学们一起探索,成功捍卫了班规,使同学们增强了规则意识,也再一次意识到自己在班规制定和执行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集体认同感。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后来班干部按班规管班的热情升高了,而执行难度大大降低,班级日常管理越来越顺畅,我基本上轻松下来了。收获之二是让人头疼的宿舍熄灯说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我想后续还会有之三吧,他们的规则意识是不是更强些?这才是终身受益的教育。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件小事给我很深的触动,懂法守法才能真真正正地保护自己!
从这一件件小事上,我慢慢地坚定了信念:班级管理还真就是要“小题大做”!其实任何常规管理都尽然。
首先,班级管理中最多最日常的就是小事、琐事。哪有什么大事?真发展到打架斗殴、偷盗吸毒等“大事”,我们也管不了!换句话说,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的范畴就是这等小事,就是试图通过小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塑造优良的品格,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公民意识,以及集体大局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入世”。忽视小问题,就少了教育的抓手,不小题大做,轻易放过,教育目标如何实现?
其次,养痈会遗患,防微为杜渐。就管理对象而言,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孩子,对他们的在成长中岀现的能暴露缺点和缺陷的行为上的小问题,如不及时矫正,会让他们养成坏毛病,形成坏性格,甚至会导致三观不正,遗害终生。“从小偷针长大偷牛”的古训,“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箴言,都在揭示成长与教育的教训和规律。就比如一个学生作业不认真,如果不疏导惩戒,难道要到他厌学逃学再去抓?一个学生上课总迟到,时间观念差,如果不纠正不教育,谁能指望他将来在社会上一下变得守时遵纪?不会在这方面摔跟头?一个学生嘴巴“损”喜欢讽剌打击同学,如不矫正,谁能期望他将来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一个学生极为自私,如不凭借一些小事来挖掘指引,谁能保证他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其实就是“抓小”的艺术。从小抓,抓小事,剔“痈”防“微”,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如一味抓大放小,或唯分数论,小事含糊,那么也只能眼见低能低品的废才流入社会了。
再次,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从管理的效果看,如不从细节、小处着手,不能见微知著,不会在小问题上做文章,如何取得管理成效?学生行为上的小毛病,思想上的小错误,如能引起我们重视,深挖重抓,将之消弭于萌芽时期,当比让之影响波及到班风日下时再重拳岀击省力得多,效果也好得多!而每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都清楚,坏风气一旦形成,想要扭转会有多难!一个团队、集体的健康发展,要靠管理,而日常管理要靠制度才能有序高效,而一旦出现违纪的“小事”不重抓,它对制度,也就是班规、纪律的破坏性是巨大的,最终会让集体中的成员们藐视规则,让制度形同虚设,让以后的管理趋于无效。所以说,不小题大做行吗?
经历过质疑和自我质疑,如同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我愈加踏实坚定:小事不小!班级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抓“小”的艺术,小中见大,小题大做,化大为小,小有乾坤,因小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