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家谱的首页上写着:迁蕲始祖,相公遗像,度公直系第九十五世,相公字钝夫,号文毅,晚号西河老人,登元延祐二年进士。生子十三。
从户口簿上得知,我们是1890年从江西迁到湖北的,听我爷爷讲,我们祖籍追溯起来应该是福建这边的。
1890年是清光绪十六年,我的先祖率众人一直走到我们家现居的地方附近,叫信门坡的地方,起十六间茅棚,遂开始在此定居。
从家谱上看,我们整个村子都是从此时开始繁衍然后分支的。
百科里说,家谱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
长大后我看过家谱,大部分能够记载的就是出生和死亡时间,配偶,子女名称,以及死后所葬何地。
了不起的有突出贡献,能够有两三行溢美之词。
前年过年的时候,我特别拿出家谱,听我爷爷讲了一些过去的事。
我们在除夕那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祭祀,我们的族人大部分都葬在屋后面的山上,我对祭祀这件事有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觉得非常庄重,又带点敬畏。
我们小辈由叔叔们带着去祭祀,叔叔们因为不经常在家,不常参加这类祭祀活动,对于有些先祖的安葬之处知道的比我们更少,我爷爷就常念叨着,如果他死了,以后的后人估计就更不清楚了。
所以这几年我是主动问我爷爷一些关于先祖的情况,我所住的那个湾落,老人越来越少,孩子也越来越少,我担心有天整个湾都会荒芜掉。那个时候那些孩子都已经离开了这里,又有谁记得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呢。
我知道我们家的事情,到我爷爷这里就非常少了,对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父亲,知道的就更少了。再往上数,那些人是每年中元时节,包在纸钱外面包袱上的名字,统称为远祖。
我爷爷也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清楚的,世际兴期 忠义传新。我爷爷是传字辈,到期字辈的故事他还能说的上来,世字辈的基本就是寥寥无几了。
从95世的迁蕲始祖相公来看,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120世了。
在我读小学时,大家都还是论辈分。
所以可能有的人很年轻,但是他辈分大,我也得喊他某某公,或者某某爷。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跟同学之间也会问一句,你什么辈,这样如果吵架了可以骂他/她,按辈分我都是你爸/爷爷,甚至太了。
我辈分小,所以从不跟同龄人论辈分,不然每每吃亏。
我问过我爷爷,为什么我们家辈分小,我爷爷辈分也不高,比他年轻的,他也得叫哥,叫爷。
我爷爷说,辈分越小,说明家族越是人丁兴旺。
我们方言里,爷爷这辈都叫公,爷爷高一辈的就叫太,高更多辈也叫太。
前年我爷爷跟我说起一件旧事,我们那有一座山,处于蕲黄广三县交界的地方,山上有一座祖爷殿,最早是我们蕲春人修的,我们每年去山上进香的时候,都要去拜一拜的。后来好像跟广济因为这座庙的归属和管辖起了争执,还打起了官司。我爷爷为这件事积极奔走。在我们小辈看来,这个庙的归属自然有政府相关部门来定夺,我爷爷年纪这么大了,不应该在为这样的事操心。
我爷爷说当年我们的先祖春七公,当年也是为了这个庙跟广济人争,春七公光脚走火炭的事迹,细节我爷爷没有多说。想来就是凭着一股狠劲争赢了,最终春七公的名字刻在了这间庙的横梁上。
这件事发生距今应该有一百多年了,为这件没头没尾的事,我莫名觉得很燃。
还有我们家族是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新份,一个是坦份(皆是方言音译,字不一定准确)。
一个被称为官房,一个被称为民房。
因为官房的人大多有公职在身,有一定权势。民房胜在人多,但是没什么地位。
我爷爷说,那个时候有个规矩,民房娶媳妇,新娘子都要先抬到官房。
多年后,官房渐渐没落,民房崛起,后来民房掌权,不让官房入谱。
我听这些,基本上是当故事在听。
但是先祖们在故事里却不再陌生而模糊。不再只是一个名字和符号。
希望趁我爷爷还记得的时候,多了解一些关于我的先祖的故事。我也不一定是写书立传,只希望比我更小一辈的孩子,以后还会知道一点关于我们先祖的事。
人生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
还有我爷爷这辈的老人,剩的不多,我所知道的家族基本上就是从我爷爷这辈开始往下捋。我爷爷常说一句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
这话我哥也跟我说过,在三年前吧,他说我们现在这么亲,但是如果以后你嫁到外地,我们的孩子势必不会像我们这么亲,等到我们孙子这一辈,基本上就不会再来往了。
想想有点想哭,但是几乎繁衍,最后难免就是这样。
以前在哪里看过一句话,以前人还是猴子的时候都住树上,后来繁衍的多了,树上住不下了,就到地上来盖房子了,这里住不下了,就往更远的地方去。
我妈关于为什么人们要生男孩说过一番话,如今想来也是颇有道理。
在每次祭祀的时候,都是要上香的,祭祀这种事都是男丁带头主持,我作为女孩子虽然也参加,但是我终归要嫁人,嫁人后就不会参加了。
所以所谓继承香火,就是要有人负责点香啊。
女孩子也是不系谱的,系谱大多没有名字,现在还好一点有名字,然后会说适某某,就是嫁给谁了。记这么一笔。
我爷爷 我爸爸他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谱上记载的名字,第一个字是辈分。比如我爷爷谱名叫传进,我爸爸谱名叫新文,跟他们的本名完全不一样。
人死了以后,墓碑上,化袱上都是写的谱名。到了我们这一代没有再另取谱名,我和我哥的谱名就是根据名字来的叫法龙 法凤。
以前系谱是一件大事,比如几年一系,不是今天你家接媳妇就可以系,明天你家生孩子就系。
家族有族谱,然后各家有家谱。现在每家到祭祀的时候只会祭祀自己的直系祖先,我爷爷每次带我们祭祀的时候,除了祭祀我们的直系祖先,还会祭祀那些没有后人的先祖。
每次都会跟我们说,让我们记清楚大概位置。
我哥说,以后最好都迁到一处,免得找,也免得走。我爷爷就狡黠的笑,那就是你们这代来努力了。
除了清明,除夕,每年的中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日子。我们要在半个月之前就开始印纸钱,以前大家都是手印,每个上面印9个。多印和少印都不好。
然后三张叠在一起。还要拿白纸做成信封装起来,在封面要写字,注明哪位先祖收。
这个时候基本上很多先祖都要写到,而且亲的先祖信封更多,包的纸钱更多。
惯例还有2个信封,上面写上差字。是给阴司鬼差的。
然后中元节那天,要在一个空旷地方用干草围成一个圈,然后将所有化袱摆好,一把火烧掉。
祭祀仪式完毕后,家族的人,我爷爷和他的弟兄们以及他们的孩子在一起吃晚饭。
我爷爷像是这个家族的大家长,一般家族之间有什么矛盾,也是找他去话事调解,家族内的大型祭祀活动,也是要他去主事。
家族里谁家老人去世了,子弟们手足无措时,就会有人说去请四爷来。
四爷就是我爷爷。
还有一件跟祭祀有关的事是,有次迁一个先祖的坟,然后我爷爷去捡骨的,我那个时候很小,目睹了整个过程,祭祀完毕回家后我再也不喝猪骨汤了。
很多事情坚持到现在就成了一种仪式,就是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你一定会去做。
比如春节那天新煮的饭,第一碗要放到灶头。
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给家里的祖人牌子上香。
土地庙里的磬上香时要敲三下。
我为这些与生死相关的仪式有点着迷。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我想对于我们来说,菩萨很远,但是先祖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