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打开喜马拉雅电台,看到一则广告,马东带领《奇葩说》的成员开设了一档广播节目《好好说话》。
看了一下标题:《要辞职,怎么说?》《胡渐彪教你通过说话改变自己》……突然发现,这好像一本音频版的《演讲与口才》。
小时候,我家里订过这本《演讲与口才》的杂志,当时就是把它当成故事书看的。没想到现在“教人说话”也成为一门赚钱的技能。
除了“教人说话”,还有另外一种技能也成为当下的流行,那就是“教人谈恋爱”。我记得好像有本书的名字就是《魔鬼恋爱学》,而且有一个公众号的人气很旺,叫做彬彬来了,是一个清华毕业的女生开设的,专门讲情感类话题,目前还在视频网站开设了一档节目。
为什么说话、谈恋爱,这种平时被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跟吃饭、睡觉一样可以归为本能的事情,却需要有人来教,而且还有这么大的市场。
这大概跟我们教育的缺失有关系。从小到大,老师交给我们的都是书本知识,没有人会教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交流,如何面对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话术,甚至在课堂上你有不同的意见,有些老师都未必会认同,甚至觉得你这个学生不懂礼貌。
所以,我们的说话方式都是没有什么具体的参照标准可循的。每个人待人处事的方式,说话的方式要么跟家庭环境相关,要么跟自己交往的朋友有关,就是在不断的摸索中、碰壁中逐渐养成。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能接触到除课堂以外更多的社会环境,那他养成的习惯会非常单一。进入社会之后,刚开始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比如明明在学校里就是以那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跟同学们交流的,怎么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不能这样跟同事这样说话了呢?
或者明明好心办了坏事儿,别人误解了自己,怎么来跟人解释呢?如果是以前,熟悉的朋友自然知道你的个性,会很快包容你,可是对于初次认识的人来说,他们就只能以你说话的内容来判断你这个人。这时候,你就要换种方式来表达,不光是语言的组织上,还有说话的语气也要转变。
有些人遇到不同的状况之后,发现自己的问题,能够自觉地向周围人请教学习,或者自己通过书本、视频等渠道找到方法来提高自己,可是有些人就只会被动地埋怨自己,也找不到改变的路径。
于是,“教人说话”的课程就诞生了。
有人说,语言是一门艺术。的确如此。古代就有舌战群儒一说,也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人志士,他们靠的就是三寸不烂之舌。
说话这件事,人到了一岁之后,只要不是天生聋哑,都能张口就来。可是好好说话,却是需要一生去学习的技能。
蔡康永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做《康永的说话之道》。里面谈到了怎么跟恋人讲话,怎么跟上司讲话,怎么跟朋友讲话,怎么跟家人讲话……虽然都是一些小技巧,但是结合自己说话的场景,大概依照这样的话术,真的能够扭转交流的局面。
当然,说话这件事情,不是单靠技巧就能完成的,像蔡康永、马东、高晓松这三位号称最会说话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把话讲得丝丝入扣,让听的人不由被带入到他们的讲话思路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不说别的,但看他们在节目中辩论,张口就来看过的某本书、听过的某个故事、哪个历史名人的事迹……这种驾轻就熟的本事,绝不是靠技巧就能得来的,这是一种积累之后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