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葛胜仲(1072年一1144年),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省)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元符三年(1100年),中鸿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鉴赏:这首词写词人在县衙愁坐的郁郁情怀。
“秋晚寒斋”首句即点明愁坐的时间、地点。“藜床香篆横轻雾”,词人坐在藜木床上愁思闷想,四周烟雾飘飘,就如愁思之徘徊不去。这一句以情写景,熏香袅袅,似愁情、悲思不绝。“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闲愁似淡,但其实浓得化不开,令人难以负载。正当词人愁浓之际,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雨打芭蕉之声本就凄凉,而梦魂却追逐着这声音前去,更将词人的愁写浓了。“逐”字用得好,将词人追寻“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动化了,加强了词情的凄恻。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词人将视线移到室外,他看到云边有只大雁,大雁高声鸣叫着,其声凄切,似在替隐者低语,倾诉愁怀。“幽人”,这里是词人自指。这里词人将孤雁与幽人类比,因两者身世和命运有可比性。大雁春去秋来,漂泊无定;而词人羁旅他乡,四处奔波,其孤寂凄凉是相同的。“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纵使思念故乡,却无计可归。在愁思满腹的词人心中,眼前景色竟是那般苍凉:远山凌乱,荒城斜阳惨照,于寂静之中,忽又响起数点鼓声,令人心悸。“乱山”斜日”“夕阳”共同构成了一幅极为荒凉的图景,并暗衬出词人的孤寂。“乱山无数”的“乱”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心绪的烦乱。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一切物尽染我之色彩,显得异常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