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通过摘选其中原文并附上思考:
1)在此方案结束之前,回想起来,具有循环构造的幕布设计最初应生发于此刻孩子们触觉,视觉上对剧院的探索。对此假说,我们深信不疑。
思考:教育是一个整体比较慢的过程,好比涓涓细流。我们需要给到孩子充分的时间,充分的体验,充分的思考,当然这些全都基于自主,平等,自由。
2)孩子们动用各种方法来画画。例如,照着实物来画,或者参照照片和影片资料,或者只是凭借他们的想象力。但是不管怎样,孩子们总是能够以一个非常自由的表达和形式来诠释所画的主题。
思考:之前对于在幼小阶段模仿画这件事情比较不赞同,因为觉得会限制孩子的自我表达和想象力,但是通过这次的案例学习,我认识到,由孩子自主地想要模仿画同样对于孩子有着意义,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更接近于真相或者他们认定的美学。
3)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情感移入来认知”亲近植物,树叶上的叶脉不仅仅是单纯的线,而是供给营养的要素,把植物当成一个活着的有机体来认识他。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可以从太阳和月亮的关系,以及周边县市相关联的各种复杂的体系里来探索。
思考:一部分的老师已经走在重视“关系”,重视“整体”的这条路上,教育不应该脱离环境和周遭的世界,或者说是脱离“循环”这个体系。人的一生就是在和周遭的一切发生关系,而关系会引发新的关系和感受。认知本身就不应该是知识内容,通俗一点讲就是课本知识,书本知识,而是一种和环境相护产生联系后的自我意识和理解的产物,但它始终在不断改变。
4)我们在文化与教育上的任务就是确保主题和情景的关系以及˙主题和儿童自身关系的质量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思考:本句话似懂非懂,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5)决定变身与否的是变身的主题。并且,在想要的任何时候,主体都可以重新回归到它本来的样子。
思考:这是老师在孩子们的反思讨论会后总结出的一条孩子当下认定的理儿。而对于我很有感触的点是在于,任何一个人其实都可以决定是否回归到他的本质。我记得以前会有电视剧或者身边的人说:都回不去了。我已经回不去从前的那个我了。但现在想来,其实是他自己的选择,而偏怪于其他例如社会环境。
6)孩子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想法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实验,电脑所能带来的这些可能性对于目前阶段非常适宜。
7)如今,即使不去深入研究数字革命在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上所起到的作用,在数字技术被引入学术教育的现阶段,我们需要深思使传统教育可行并得以促进的过程以及受到数字化技术支持和助力的过程。
思考:这边(6)(7)我想一起说,这个方案是1999年完成的,而在意大利的这所幼儿园在1999年已经开始引入数字化设备到孩子的学习与体验中,相信到目前他们对于如何拿捏数字化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程度已经更加成熟,之后我也希望能够读到相对应的书籍或者视频。而我现在的思想其实还是觉得不推荐过早介入电脑或者手机这些电子产品,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资讯的过度爆炸,发展过快和网络中所能体会到太多社会中无法体验的刺激快感了,这让成年人们都上瘾了,更别说幼年龄段的孩子了。每个人回顾一下自己的家庭谁不是一有空就抱着个手机盯着屏幕,享受资讯的快感,而人与人真正内在的交流与倾听能力,对于周遭环境的观察力都会因为这个而渐渐减弱,更别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浸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会缺失的是什么。在这里也再次呼吁一下大家,手机电脑必不可少,但他只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一定要控制好量。你的人生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要去探索,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以身作则的父母和环境。
8)也许我们看待教学的一个不同之处恰恰就是体现在接近方式上:一方面,能力是可以通过技术操作方式就可以直接传递。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做的是仔细观察和记录孩子能力发展的过程,以便了解他们个人和群体策略。
思考:会一项技能的这个结果可以用作衡量孩子的发展情况,但是过程远比结果更加重要,技能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很会,再到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技能这个过程才是最最重要的,对于成人这个理依旧是这样的。
9)方案过程中,节奏不同,出现绊脚石,遇见困难都很正常,有时甚至出现极大的阻碍也在所难免。但是一般来说,这些障碍都会被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勇气和乐观所克服。
思考: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都一直在念叨:孩子是成人最好的老师,幼儿老师的终极奥义就是去追随孩子等等这些相类似的论点呢,上面的摘选(9)给到你一部分的答案。
10)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工作,通过聆听他们的计划来努力寻找方案方向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正处在有趣,但并不总是很清晰的情境中。幸运的是,几乎总是会发生一些事情,让我们能够找到推进事情进展所需的头绪。
思考:我开始和孩子工作也没有多久,但是这种感觉时时存在,从中我也获益良多。忽然想到一句话,青年人要多与孩子接触,多于老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