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多彩起来,人们从过年所获得的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喜悦也相对减弱。于是,这些年,不管大人小孩老人,都不乏感叹年味何处寻?过年没意思之类的。
然而,年尾真的没有吗?我不敢苟同。不管是出于对童年记忆中年味满满的眷恋不舍,还是由于一家人一年难得团聚的渴盼向往,抑或是不愿意随波逐流地质疑年味,我不愿意急切切地给每一个年的年味过早下定义。
我始终相信,年味终究是会有的,在于我们团聚的一群人如何去创造和体味。
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孕期,胃口大增。没放假回家,我便不停地感慨期待道:想到回家吃土鸡,吃妈妈包的粽子,我就好激动,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爱人听着我这么说,也仿佛觉得对过年回家多了一份期待,他微微偷笑着。
回到了家,听妈妈说还没来得及包粽子,怕包太早了天气热留不久,特地等到除夕夜再包,我便开心得手舞足蹈。第一年回婆婆家过年,我惊喜地对婆婆说:“太好了,正好我可以围观学习下怎么包粽子,包粽子的时候记得叫上我……”老人家笑得特别开心,爱人在一旁也听了进去。
婆婆怕我休息不好,吃过年夜饭见我回房休息了,便自己忙活起来了,也没有叫我。幸好我惦记着要起来包粽子,休息了一会便爬起来了。
我醒来下楼,爱人也跟着起来了。婆婆一个人正认真包着粽子,见我起床下楼陪她,开心得不得了。一开始我只是围观,爱人下来后,逗我笑说:“你不是说要学着包吗?”我不服输,也不愿意背上光说不做的“骂名”,便马上抖擞起精神,搬来小凳子,系上围裙,学着包粽子。
爱人在一旁起哄,一旁帮忙拍照,从前他总是嫌弃拍照,如今我慢慢学会了记录生活,留下仪式感。
是的,第一年正式以妻子、以儿媳妇的身份回家过年,第一次包粽子,确实值得记忆。
第一个不会折叠叶子,第二个不会捆绳子,第三个忘了绳子的缠绕方向,第四个开始有点感觉,第五个大小不匀称……最后越来越顺手,也包得一个比一个好看些。
爱人和公公在一旁看着,笑着肯定我的第一次手艺,还不错呢,我的心底美滋滋的。
就这样,一家人都有了话题,也有了热闹,也从中感受到了团聚的意义,年味也从中来。
反过来想,假如我因为疲倦了就一直睡到大年初一,爱人也任性睡,没有起来陪我、围观鼓励我去尝试学着包粽子,肯定最后变成了婆婆一个人默默地包粽子,我们大年初一醒来坐享其成。
那么,其中肯定少了一群人的热闹,少了我献丑的乐趣和逐渐增加的成就感,少了婆婆的开心,少了包粽子的隆重和仪式感,那些美味的粽子最后也只是沦为平淡的一种年货,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寓意。
除了包粽子,比如做饭,去田里摘青菜,比如一起去看镇上表演,比如去捡柴火……能够参与的,我和爱人都心照不宣地参与进来。
婆婆说今年是过得最开心的一年,我想除了儿子完成了终身大事,家里多了一个人,更多的也是我们陪着她老人家一起去做了许多简单的小事,增加了过年的热闹和氛围,和她往日的孤单不同。
我发了朋友圈说和婆婆一起包粽子,一起逛街,朋友们平均说好幸福,很美好的年,很有味道,纷纷点赞。
我其实很想说,这其实很简单很平凡,不过确实很温馨温暖——年味大体就是这样,简单的事儿一家人一起用心做。参与,就有年味,团聚就是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