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书,《爆裂》不仅充满创新,而且颇具娱乐性。我用了两天工作日将其读完,清晨看,午休看,晚上看,久违了这么爽快的阅读体验。它并不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篇科学文章,但同时具有故事性,可读性,非常生动有趣。看完第一遍后我又迫不及待的开始看第二遍,因为它给我的启发非常大,我希望能用二刷来增加我从中汲取的营养。本书由伊藤穰一 (Joi Ito)和杰夫•豪(Jeff Howe)联合创作完成,旨在提出现代世界生存的9大原则,以帮助个体和组织应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著名互联网投资家和企业家伊藤穰一 (Joi Ito)和杰夫•豪(Jeff Howe)联合创作的新作Whiplash:How to Survive Our Faster Future,书名翻译成《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这本书并不是要讲述你知道什么,而是要讲述你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以及为何要质疑这些有疑问的假设。
本人是科技产品爱好者,不知道什么时候起“AR、MR、VR、AI、共享经济”之类的名称不断涌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接受了我们开始进入智能时代的事实,并开始思考怎么应对这个变化得越来越快的社会。我是一个喜欢学习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我时不时会思考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并为之做准备,但是未来的样子始终很模糊,我并不知道哪条路才是对的。这本书是我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中的推文中无意看到的,看完介绍,立马购入,我真的很想听听那些走在科技最前沿的人的看法。
作者在书中的序言介绍了他对未来的三点认识: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对称性: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门槛的降低,少数人可以颠覆一个大机构;复杂性:指如今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是跨学科,多维度,综合的;不确定性:指没人能够准确的预测出未来。之后作者所提出的未来生存的9大原则都是基于这三点认识。
第一:涌现优于权威
这条原则说的是新的事物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万维钢老师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以我之见,这些道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一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涌现优于权威”是本书最最重要的概念。旧体制的方法是“命令与控制”:领导作出决策,下级贯彻执行,而“新体制”叫“涌现”。当今的社会是互联网社会,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一群不同背景不同地区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进行自由的合作。每个人可能只会一点自己的专业,但通过多维度自由的合作可能会产生出全新的事物。涌现体制才是创新体制,如果害怕风险和失败,干什么都要等被允许,等准备万全才动手,那就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性的颠覆”可能会从不起眼的组织和个人中涌现出来,对于个人来说,时刻保持一种接受新事物,乐于学习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拉力优于推力
推力指决策制定者将资源“推”到他们认为最有用的地方,而拉力是指网络时代最需要资源的时候将其“拉”进一个项目。“拉力优于推力”,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日益下降的创新成本将权力从核心向边缘转移,使得一些意外的发明成为现实,为创新者激发自己的热情和潜能创造机会。
第三:指南针优于地图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最佳路径;而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路。在未来,很难绘出一份详细的地图,朝着一个目标走,坦然认识到自己无法控制一切,无法预见甚至知道发生的所有情况,同时做到充满勇气和自信,才能找到自己在未来的定位。
第四:风险优于安全
之前的企业偏爱稳定,但随着试错成本的不断降低,在失败中学习更加受到关注。在这个时代,存活并繁荣发展同样重要,创新中的安全已经不再是优势,敢于冒险对于公司和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原则让我想到当年高考的专业选择,大学时就读的热门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在毕业时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正确做法是:要努力找到一个新兴领域,个人在其中拥有一定的优势和热情。或许这样有风险,但你有更大的可能性跻身这一新兴领域的顶端,面临较少的竞争。在最坏的情况下,你至少依然在做你喜欢的事情。
第五:违抗优于服从
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没有人是靠别人告诉他怎么做而赢得诺贝尔奖的。想想我们现在的环境,大多数的工作环境是封闭的,没有自由精神,教育体系都不鼓励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和探索,而是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不提问题。很多人都会发现越长大越缺少创新能力,要把创新能力找回来是当务之急。而关键就是“独立思考,质疑权威”。
第六:实践优于理论
实践优于理论是指:在节奏变快的未来社会,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实践后随机应对更高。对于“失败”,由于试错成本降低,很多人都把尝试带来的“失败”看做是廉价的学习机会。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这章对教育的反思。美国的传统教育系统采用的是分离的、指标驱动的方式。这种方式建立在一个已经过时的模式上,该模式假定儿童接受12年足够严格的教育后,将会具备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显而易见,该模式仍旧强调机械学习和于社会脱节的考试,美国此前如此,那中国呢,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为未来做好准备吗?我们真正的讨论的是能取代传统、单项、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模式,代之以一个主动的互联系统,教人们如何去学习。学习是自己传授自己知识或者说是自学的过程。无论学生们的兴趣是什么,拥有广泛多元的联系都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更深入的探索自己的兴趣,促成有意义的项目和讨论。这里我要推荐下杭州的“霍博学院”,官方网站:http://huobo.org/ 。他们引进并改进德国的教育系统,开设的是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课程,旨在提升青少年综合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具有钻研探索科学精神的青少年、启发青少年兴趣爱好、教会孩子如何实现梦想, 帮助青少年挖掘内在潜力,积极改进修正行为。据我了解国内引进并开展PBL教学的只有他们一家,全程外教英文授课,上课的内容有玩具DIY,编程,探索自然及制作显微镜等等,学生是在做出东西或达成某种目标的过程中学习,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培养自主学习,真正能适应未来的孩子。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学习者,而不需要那些被能机器人和计算机取代的人。
第七:多样性优于能力
这里的多样性指的是认知、背景、知识等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元化的团队在大多数领域内更具生产力。对于个人来说,只掌握一项技术真的可以应对未来复杂的局面吗?我表示怀疑,在“跨界”成为常态的未来,不断学习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同时不再代表以牺牲能力为代价,而是代表了更多的可能。
第八:韧性优于力量
如果我们承认未来是不确定的,那局部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应对失败的系统来帮我们应对意外的情况。面临失败后能有最实用的系统快速革新重生,关键在于韧性。
第九:系统优于个体
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化,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以前我们可能讲的是全面发展以及“短板劣势”,现在我们更重视“长板优势”。
读完这本书,很多认知被刷新,这种感觉是很棒的,一方面有些自己的观点能被印证,一方面迷惑的地方能被解答。读书真的是一种“低成本”的获得进步的“捷径”。
对于我来说启发有几点:
1.保持终身学习;
2.敢于试错,拥抱风险;
3.努力进入自由开放的平台,站的更高看得更远;
4.多领域涉猎;
5.与其花时间预测未来,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6.保持兴趣,做喜欢做的事情,哪怕看起来“不务正业”。
当然,最难的事情:读书时赞叹创新很容易,但真正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敢不敢放手冒险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