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备选的工作单位,一个是本市大学的教师职位,另一个是新华社驻本市记者站的记者职位。李兄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老师,他说自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一年还有两次假期。他的父母也没有发表意见,表示一切听儿子的安排。然而,李兄还没来得及征求我的意见,我就立刻跳了起来:“我从来没想过要找一个老师当男朋友!” 这句话很明显,让他没了选择。如果他还想继续和我谈恋爱,就必须去当记者。
那个年代,当记者是多少人的梦想啊!更何况是新华社的记者。我实在无法理解,像他这么热爱写作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当老师。我可不能让他胡来。
李兄二话不说,马上就去了新华社报到。这个决定我完全没有替他考虑,我只想着他当了新华社记者后,我在朋友面前会很有面子。其实,李兄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更适合从事学术研究,而我的决定却把他推入了仕途。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当时的决定对他来说是对还是错。
那个年代的爱情经不住职业的诱惑,正如今天的爱情经不住金钱的诱惑。
当我听说男朋友成了新华社记者,同学们都羡慕不已,我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快乐。这时,万华也交了一个新女朋友,她是羽毛球运动员,也是我们同届的同学。由于临近毕业,他们的恋情已经公开。我们放学后,经常能看到他们在操场上打羽毛球的身影。
我对万华的恋情没什么感觉,真的与我无关。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与我有了关系。万华的这个羽毛球运动员女友,很快与他分了手,后来与李兄父亲的徒弟谈了恋爱。这个徒弟比她大十多岁,因为早已移居海外,他们很快就准备结婚了。这种婚姻大家都明白,那个时期很多人都想出去,我想她也是为了出国吧。
结婚前李兄父亲的徒弟来见师傅,当时我也在场,这个徒弟听说我与他女朋友曾经在过一个学校读书,就开始问我这个羽毛球女友,在学校的情况,我以不在一个系为由说不了解。结婚仪式在国内举行,我们也受到了邀请,但我不想让她感觉到尴尬,于是没有出席。婚后她与李兄父亲的徒弟一同去了海外。
万华似乎命中注定要娶一个运动员。最后,他的妻子是位国家女篮的退役队员,婚后生活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在我离开国内前,与万华偶然相遇。他调到了我曾经工作过的公司营销部门。那个年代,人们纷纷从官场转向经商,而他是个追逐名利的人,怎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那天,我去公司签订合同,他就坐在不远处。我们四目相对,几乎同时相互点了点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
李兄到了新华社后,真是走了好运。一年后,他作为中国年轻的新华社记者代表团成员之一,访问了香港。又隔了半年,他又作为新华社记者团成员访问了欧洲。那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只去过几个国内城市,连想都不敢想能去国外。当我问李兄欧洲怎么样时,他只说了一句:“你自己出去看看就知道了。” 就这样,想出去看看世界的种子在我心里萌芽了。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钢厂工作。从此,我和李兄不知不觉中拉开了距离,仿佛不在一个层次。当我们定下婚期时,李兄被告知需要去体检,而且我也必须一起去。这是因为他过去得过肺结核的缘故。我们一同去检查身体,好消息是他已经痊愈了,我们可以结婚。
正当我们欢欣鼓舞时,医生把我单独留下。她说,虽然李兄的身体已经康复,但在未来的夫妻生活中,一定要有所节制。她还告诉我,她有病人因为过度不节制而丧命,这话可把我吓得不轻。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让我慎重考虑,说这是人生大事。她还提到,这种情况结婚,夫妻生活的快乐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而且现在不会感觉到,结完婚就知道了。妈妈还小声对我说,父亲比她大了将近二十岁,妈妈正值好年华,而父亲却已经老去。他们之间早已没有夫妻之实,只剩下了亲情。
听完妈妈的话,我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如何选择。若因此分手,我的爱和我设想的与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都将化为泡影;若不分手结婚,那可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关系,而且阴影无法抹去。我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