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生活,是迅速的,变化而不止。
过去三年,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变化,甚至过了很久,我都觉得自己在梦中。
在那三年中,我失去了生命中三个挚爱的亲人,那三年,应该是我一生中流泪最多的三年,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
奥修在《勇气》里说过:在完全的自由当中,一切的可能都是敞开的,没有什么是固定的,保持警觉,你没有别条路可走。
未来三年,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预知。
但现实就是,变化之中往往有危机,危机之中往往有转机。时代的浪潮之中,只有少数人才能够站稳脚跟。我们都应该读懂这三大法则。
饿鼠法则:警惕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过一个特别的实验。他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分成两拨观察。第一组幼鼠,每天吃得饱饱的,日子过得非常安逸。第二组幼鼠,提供的食物量只有前一组的60%,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处于饥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喂食方式,实验结果令人大为震惊。第一组幼鼠行动迟缓,毛色暗淡,活了不到3年就相继离世;第二组幼鼠却精力充沛,毛色光亮,最终寿命超过5年。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效应。
老鼠要维持生命,就要保持微微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感会加深老鼠对生存的渴望,会不断刺激它寻找下一顿食物。
人也是如此。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就要警惕那些唾手可得的安逸。保持一定的饥饿意识,才能从容应对波诡云谲的世界。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每个人来说,当下的时代就像是平静的海面,暗潮之下是波涛汹涌。人人都是在海上航行的小船。当浪头不断来袭,选择安逸的人,一定会被巨浪掀翻。不要等到面临翻船,才后悔曾经的贪图平稳;不要让眼前的表象,毁了你未来可期的日子。
只有在宁静中预见危机,才能在狂风暴雨来临时活得从容、镇定。
麻雀效应:变化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其CEO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这句话,让在场所有的诺基亚高管都不禁落泪。
诺基亚曾经是手机行业的霸主,但在安卓系统逐渐兴起的时候,它却顽固地坚持了塞班系统。最后错失了转型的机会,只能被行业无情地抛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墨守成规并不等于稳定,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想起著名的“麻雀效应”。
在这个充满钢筋和混凝土的城市中,极少能有飞禽可以跟人类共存,除了麻雀。对于鸟类来说,城市的噪音、光污染和汽车尾气都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鸟类都会选择远离人群,寻找更为僻静的生存环境。麻雀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它们不仅主动进入人类的居住地,还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来适应和调整自己。
过去,麻雀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和植物种子;现在,它们学会了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曾经,麻雀通常在树洞里筑巢;如今,从烟囱到排水沟,都可以成为它们的安家之地。
达尔文说过: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未来三年,这样的变化只会更加急剧和猛烈。
当下的热门行业,几年后可能饱和甚至消失;现在的看家本领,几年后也许变得一文不值。
但最可怕的不是本领的贬值,而是你给自己的能力按下了暂停键,沦为一个过期的人。有句话说得好:鸡蛋从外打破是灭亡,从内打破却是新生。
无论何时,能主动更新自己的能力,就能在时代的蜕变中稳稳屹立。不断适应变化,是一个人面对未来最大的底气。
蜘蛛定律:苦熬
相信大家都见过蜘蛛结网。蜘蛛的生态习性是:首先判断昆虫经常出没通行的地方,然后选择有利的位置,编织一张大且牢固的蛛网。
但网织成以后,不见得立马就会有食物送上门来。蜘蛛会为了一只飞虫,等待几个小时,甚至是一整天。
在飞虫到来之前,它一动不动地在蛛网的中间,或者在蛛网的一旁。有时候等待一天,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它们总是能捕到猎物的。
朱光潜说过:“一切需要时间沉淀的美好,都值得我们耐着性子去等待。”
一个蜘蛛在没有捕到猎物之前,需要沉住气去结网。网结得越大、越结实,就越容易成功。如果你想在未来三年有所突破,就要从此刻起默默蓄力、持续精进。不要高估一年的改变,也不要低估十年的积累。耐心练出一身好本领,终归会等到你的出头之日。
任何时代,都有属于它的风起云涌。但只要你足够优秀,就不会被社会埋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面对未知的明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捂紧口袋、顺应变化、耐心蛰伏。
当你将自身修炼到极致,你就会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见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