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满田访庐时
清荷满田访庐时 文/孙海燕
夏末,清荷满田盛放的时节。我随中北旅行团去拜访心仪已久的庐山。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扑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绿浪翻腾的水稻,还有田田盛放的无边无垠的清荷。亭亭直立于浅水中,娉婷着。寂静着。欢喜着。让人的心也跟着寂静欢喜,单调的旅途也因此而显得明媚生动起来。
车上,导游小马哥给我们介绍庐山名字的由来。据说,早在周朝时,有一位匡俗先生云游四海,学道求仙,偶遇庐山,因喜爱其谷幽景美,遂在庐山结庐而居,潜心修行。传闻周天子亦仰慕其才识,屡次请他出山辅助,匡俗屡次回避不见,后潜入深山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已经得道成仙,飞天而去。后人因此传说就把当年匡俗所住之处称为“神仙之庐”,又因仙人姓匡,亦称匡俗修仙之山为“匡山”,或称为“匡庐”。至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讳,改为“庐山”,沿称至今。
次日清晨,熹光微露。远望庐山,霞蒸雾绕,林壑交错,蔚然深秀,恍若仙境。唐诗云“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我们一行人放弃徒步登山的欲望,改乘观光车上山,一路目之所及,但见两侧峭崖陡壁,深涧纵横,古木参天,枝叶蓊郁,让人既心生期待,渴望看见更美的风景,又心怀畏惧,担心一不小心车落深谷。同行者有胆小的,竟不敢抬眸望窗外,真真辜负了如此良辰佳境。
山路盘旋,司机师傅不时降速,以避让对面亦迤逦而来的车辆,我们不停称赞驾车人的技艺高超。有人说,庐山山路绵延崎岖有三百六十道弯,又不禁让我惊叹人类的伟大智慧,于群山之巅开凿出通道,圆人类由欲界直达仙邑的痴梦。
导游说,自匡俗结庐而居此山后,庐山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居住地。清末民初,一个叫李德的英国人偶然邂逅庐山,萌生了建墅在庐的想法,他花重金买下一块山皮,于庐山山腰建起了洋别墅,并在四周广植树木。及至今日形成了多种风格的别墅群,有北欧式的陡坡屋顶,有南欧式的缓坡屋顶,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但所有的别墅无一列外的依山而建,掩映于葱郁林木之中,远远望去,若现若隐,让人错觉是仙人居所。如今洋别墅大多为当地居民所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庐山人,一方面依托庐山的旅游资源,将其改建为旅馆招徕南来北往慕名而来的游人,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建,将其发展为有一万余人居住的牯岭镇。
我们一行人的午餐就安排在牯岭镇。饭后漫步小镇,眼前人烟市肆,银行酒店鳞次栉比,到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午后的阳光下灿灿生辉。游人更是比肩接踵,熙熙攘攘,竟是比尘世多了几分热闹嘈杂。
庐山既是仙人修行之所,那仙人洞必是要去的。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两次科举不弟,为排遣内心郁结遂游庐山。闻庐山黄龙寺茂林禅师法力无边,引无数善男信女虔诚信佛。彼时,吕洞宾年轻气盛,一心向往功名利禄,觉得茂林禅师妖言惑众,意欲为民除害,就以借宿为由,乘夜色剑袭盘坐练功的茂林禅师,结果剑不刃血,后弃剑请罪。自此放下尘世繁华,一心向佛,后得汉钟离“长生诀”,得道成仙。
这个传说的真假,今日已无据可考,仙人的有无,亦无迹可寻。然人们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许是厌倦了凡尘纷扰,假仙人之说为遁世隐居找一个美丽的借口。亦或是现世苦难深重,人人皆向往仙界和平安乐无欲无求。
伫立洞口,仰可观锦绣谷千岩竞秀,俯可视万丈红尘,烟火缭绕。佛手岩掌心向下庇护众生,老君殿前香火不断,人流如潮。一滴泉从幽深处缓缓滑落,滴在游人的手上,心里。寒山可语,那些不可说的心事今日都交付给山,它会信守承诺。
有风。吹来茶树的清香。阳光蒸腾,绿滔成浪,茶心即禅心,索性饮一杯清茗,从此内心澄净世事通透。远处有梵音响起,袅袅婷婷,让人的心也沉静。
想起苏轼的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日,我不是旅人,我只是归客。
此生,我只愿做庐山的一枚石,一阕亭,一湖水,一株树。
亦或只做庐山的一池清莲。自由而洁净。寂静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