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它的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到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家乡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的民俗活动。还有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的民俗表演。
我已经过了五十多个元宵节了,我记忆最深的,或者说最让我怀念的,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几个元宵节了。
那时,每年的元宵节,是我们家乡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赏花灯,一般在元宵节前一天就开始了。我家住在县城的北大街,离县城最热闹的十字街不远,花灯总挂在十字街向南的南大街上,街道不宽,也不长,花灯整齐的挂在两侧。晚上,吃过晚饭,我搀着小脚的奶奶,慢腾腾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奶奶七十多岁,身体还硬朗,只是缠过的小脚,让她走起来有点吃力。我们通常会早点去,赏花灯的人还不太多,人来人往的,不拥挤。我和奶奶会沿着西侧向南,不慌不忙,一盏灯一盏灯的仔细地看过去。一侧看完,再沿着东边一侧向北,一盏灯一盏灯的仔细地看过来。全部看完,要花不少时间呢。
花灯的种类很多,有宫灯,走马灯,还有各个机关单位,乡镇送展的,各种形状的,大型的花灯,内容丰富多彩。宫灯的造型非常多样,有四方、六方、八方、八角,圆珠的、花篮的等品种,犹以六方宫灯为主。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做骨架,然后镶上绢纱、玻璃等 ,再在绢纱上彩绘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各种各样,吉祥喜庆的题材。奶奶说,她小时候,娘家是大户人家,有房有地的,从记事起,每年都要请做灯的工匠到家里做花灯,做的最多的就是宫灯。除夕白天就会把花灯挂在大门外,走廊处、屋檐下等。晚上,点亮花灯,又明亮又好看,小孩子们都爱围着花灯玩,蹦蹦跳跳,很晚才散去。
走马灯的外形多为宫灯的形状,灯内用剪纸粘一轮,把绘好的古代武将骑马的图案粘在剪纸上,点灯后热气上熏,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所以叫走马灯。很有趣。
赏花灯,多数时候有灯谜可猜,要猜的灯谜,写在纸上,挂在花灯旁边,猜中了,把答案说给工作人员,有小礼物赠送。奶奶不识字,我害羞,胆子小,即便知道谜底,能确认是对的,也从来没有说出来过。
元宵节晚上,汤圆是一定要吃的。现在的汤圆,商场里一年四季都有,包装成袋,什么时候想吃了,去商场买上两袋,随时可满足食欲。那时候卖汤圆的,一般是在元宵节前几天,在大街上摆上一张简陋的桌子,桌上放几个容器,小筐、小簸箕,大点的圆盘、方盘。整好的汤圆的馅料,切成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儿,整齐地码在或方或圆的盘子里,桌下或旁边放一些水和糯米粉。做汤圆的时候,放一些馅料,糯米粉在小簸萁里,一次在糯米粉上,洒少量的水,不足再洒。然后双手端着小簸箕不停地摇呀摇,晃呀晃,直到糯米粉把馅料完全裹起来,成一个个合适的圆圆的球儿,很辛苦的。遇到下雪天,能在冰天雪地里站一天。
元宵节晚上更热闹,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晚上都出来了,这些需要场地更宽敞,一般就在十字街。表演是有组织的,有先有后,一个一个来。吃过汤圆,像头天晚上一样,我搀着小脚的奶奶慢腾腾的,一步一步地挪到十字街上。看表演的人可多了去了,人山人海,挤挤抗抗的。我们不敢上前,远远地站在人群后面,听着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感受着人们由衷的快乐,我和奶奶也跟着乐!
后来,我成了家,奶奶的年纪也越来越大,直到几年后,奶奶辞世,这样的陪伴,再也没有过。
此时,我站在岁月的路边回望来时路,我把奶奶留在了原地。我知道,所有的经历迟早会变成故事,留下的是温馨的回忆。我的思念会随着季节的脚步更替着,在春夏秋冬的轮回里,一如那些用温情堆满的记忆,在时空里飘荡延续。
又是一年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