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从阅读一本书进化到写作一本书

读书不是六天的事,是一辈子的事!听到这句话,说实话,确实挺受鼓舞的,读书从来不是几天的事情,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看两页,而是一辈子需要践行的事情。


第六课,咱们讲 从阅读一本书进化到写作一本书

今天,我教你从读书到写作。

今天我们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案例,去讲今天这节课。

成功的人的特性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人的特性各有各的不同。

今天这节课,讲讲如何从阅读一本书进化到写作一本书。

众所周知,读写是结合的。光读不写,没有作品。光写不读,没有深度。

咱们群的同学大多热爱写作,可能某一天,接到出版社编辑的邀请,来写本工具/干货书吧。

或者接到了某个甲方的邀请,写一本书稿。那时候,你也不必慌张,听了今天的课程,你也可以镇定自若地准备这件事。

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是正在写作的呢?告诉我

跟着我读书,读一两年,都能写出更深度的作品来,都是作家

要立志,立大志,不能觉得自己不行

我教出来的学生,第一是立志,第二是自信,第三是成事。

不能过分矮化自己哦

好多同学都在写作

你们写作的目标是什么呢

我的目标只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最好有一天能真正成为一个作家,能自己出书,也过上坐在家拿稿酬的日子。

我自己也是摸索着给甲方写过多本书稿,涉及领域很宽,从身心灵领域、女性励志到商业创富类,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踩过很多坑,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和大家讲讲,几十万稿费背后的写稿准备历程。

大家的想法都可以实现,只需要,深度读书,深度写作,持续坚持就可以。其实没有那么难。

难,一是因为你不知道方式,二是你放弃了。

我们今天就以本书为例,好好践行这些方法,来看看到底如何应用。

如果你要写一本书,第一步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呢?

第一步就是定选题,定书名(通常会写好几个,用作备选),然后写目录。

一本书的目录好坏,就是甲方对你的初步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把目录写到完美。让人眼前一亮的目录实在少见,最少要争取保底及格。

如有机会,希望大家可以交出不错的内容。最起码不能让对方一看,就是个初阶小白。要有底气,我学过,我了解。

写作的好处太多了,出书、书名、疗愈、诗意生活、挣钱,都可以做到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梦想。

一、拆解书名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妙。

好的书名多重要?有些人完全不看内容,冲书名就买了。

拆拆这本书的名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就是每个人所追求的境界,圈定了读者画像,只要你想成为高效能的人,那么就很可能是这本书的读者。几乎人人可读,没有门槛。

“七个”能变成“几个”吗?不能,相比于模糊,人天生喜欢确定性的事物,而且人对数字很敏感。

“习惯”,人人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对于培养怎样的习惯,还存在盲区。七个习惯,不是少到感觉是智商税,也不是多到给你增加负担以至于放弃的地步。给人一种很笃定的感觉,只要掌握了七个习惯,就能成为高效能人士。

因此,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厉害,是畅销了很多年的厉害。1989年出版的书,算算多少年了。这本书的书名开了一个潮流先河。

据说这本书销量上亿

算算这本书的作者,能收入几个亿的稿费呢

出书 真的是睡后收入,持续不断

《余生很贵,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版税都发三次了

一次初版,一次加印,一次越南版税

所以说,读书写作,真的是收益率很高的事情哇

我梦想,出一本可以持续一辈子畅销的书哈哈哈哈

我想,这本书还会继续有版税

《自由职业者生存手册》已经是前几年的书了,但一直加印,一直有版税

所以说,大家决不能放弃,要持续。

比如,《深度工作》这本书。

看书名,猜猜他的读者群体是什么样的人?

踩中了很多上班族不能深度工作的痛点,这本书就是解决方案。

阅读门槛很低,读者群体够大,内容足够有启发,这样的书很容易爆。

打工人可以买来自己看,老板可以买来给打工人看。总之,这本书的书名决定了市场很广。

再比如《自由职业者生存手册》,你们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好在哪里?大家来说说看你的想法

《余生很贵,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你觉得这本书书名好在哪里?

书名,就是核心关键词。

好的书名,可能有以下某些特点:

1.暗含读者画像

2.戳中读者痛点

3.让人耳目一新

4.有冲击力

5.有矛盾性

6.不能太长(记不住),也不能太短(信息含量少)

划重点,你们起书名也要这样

除非你是大佬,不起书名都能爆的那种,就不用在意这些了。

说完了书名,我们来拆解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我和无戒老师,都是从普通的小白开始的,我们可以做到,你们通过学习努力,也可以做到,你相信自己吗?

“我相信我自己一定可以!!!”

要有信心喊出这句话。

绝不屈服!!!!!不向他人屈服,不向困难屈服,更不想命运屈服!!

二、拆解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筋骨,看目录,能看出作者的逻辑思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序言

前言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与架构图

第一部分:思维方式与原则

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第二章:七个习惯概论

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第四章:习惯二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第五章:习惯三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第三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人际关系的本质

第七章: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第八章:习惯五 知彼解已——移情沟通的原则

第九章:习惯六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第四部分:自我提升和完善

第十章:习惯七 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第十一章: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算规整。

开头就是序言前言之类,讲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也有推荐序,就是别人为这本书写的序。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宗效、不断更新。

如果是你,看到这28个字,你能写出多少字的作品呢?

能写出这本书16万字吗?

作者到底运用了什么魔法,把28字变成了16万字呢?

我帮大家详细拆解

我们现在拿到的是作者写完的作品,不妨倒推一下,在想象中还原一下作者创作的思路。这是一种想象,肯定不是符合作者原意的。

不外乎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有主题,再填充内容。他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主题【高效能】,其次再围绕主题进行思考。

另一种是先有内容,再归纳主题。一开始列出几个词语,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主题高效能。

注意,这部分是关键。

我们推测一个作家的写作思路。

以第一种思考为例:

当作者确定关键词高效能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成为高效能的人?

切入点从几个好习惯开始?

那么有哪些习惯呢?

通过阅读材料或者观察身边厉害的人,在纸上一一列出了觉得很重要的习惯,可能写了几十个。越多越难记,肯定要删除一些。一个一个进行删除,删掉的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或者重复啰嗦的点,最后留下了七个不可替代的习惯。

如果说这七个习惯就是七粒珍珠,怎样才能呈现更美丽的样子呢?

应该用怎样的逻辑进行联结呢?

审视一下,这七个习惯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呢?

认真观察,发现这些习惯是由浅入深的。

这可能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地步。那就暂时按照从易到难的程度排列一下,一个习惯写上一章节。

但是他又观察这些习惯,发现了有些习惯可以归为一类,具体要怎么归类呢?仍需要继续思考。

从难易程度来分,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可以分为初阶、进阶和高阶。

但是作者洞察了更深层次的关系,从养成这些习惯后所取得的影响层面思考,把七个习惯分门别类地归纳进了不同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我看到这里时,觉得太妙了。

学会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之后,就从依赖走向独立,取得了个人领域的成功。

学会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之后,就从独立走向互赖,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

学会不断更新之后,就能得到自我提升和完善。

如此一来,可以用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模块来分类。

但这没完。

他从中看到了成长规律,并提出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前三个习惯就是从依赖期到独立期,中间三个习惯是从独立期到互赖期。

如果不太清楚我讲的,一定要去看这本书原文,然后结合我讲的,豁然开朗哦。

问题来了,这样费尽心血写出的结构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简单罗列出七个习惯呢?不是更省劲吗?

你觉得好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于哪里?

单纯地写出七个习惯,就很零散,读者可以往上加,也可以往下减,散沙一盘。

但是现在这么严密的结构,内含了心理学知识,在读者看起来,是一个很厚实紧密的框架。

当然,如果不是我今天这么拆解,可能你也不觉得写出这么一个框架有多难。

你之前有这样思考过吗?

看似如此简单的目录,给我一年也可能想不出来。

作者其实透露过,这些不是他创新的,而是本来就有的。他只是整合梳理,写成了这本书。

因此,好的目录有这样的特点:

1.逻辑严密

2.用词规整

3.有创新

4.有知识增量

5.洞察读者需求

三、拆解内容

现在,我们来精细化拆解,以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为例,看看到底如何写透一个主题。

第一部分:引子

这是书里的一段话

在写一个主题之前,作者通常会写一段引出主题的引子。

为读者营造一个情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读者思维聚焦,走入主题。

第二部分:是什么

给主题习惯下定义

解释清楚这个习惯到底是什么。

第三部分:为什么

解释了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区别

阐释了积极主动的必要性和影响

第四部分:怎么样

怎样才能做到积极主动?

引出新的概念,影响圈和关注圈,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

到底如何做呢?作者又详细展开了四方面

1.关注影响圈

2.扩大影响圈

3.对待错误要立刻承认,吸取教训

4.做出承诺,信守诺言

这一部分,要动脑思考逻辑哦。

第五部分:行动建议

这部分可以带着读者一起行动起来,有利于培养良好习惯。

作者在书写时,并没有给这些内容做严格的区分,这是我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大家也可以试试给其他的章节做总结。

我把这一节的内容,拆开了揉碎了给大家讲逻辑,就是为了让大家能明白一本书的一章节是如何写成的。

现在你知道怎么写一本干货书了吗?

围绕你的主题,写以下这些方面:

1.引子

2.是什么

3.为什么

4.怎么样

这只是一个初阶的写作方法,以后我们可以讲解进阶。

四、延伸灵感

这本书带给了你哪些可延伸的创作灵感呢?

1.换读者群体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的儿子,他可能就是从父亲这本书里汲取了灵感,换了一个读者群体。

从所有年龄层读者,聚焦到青少年群体,写出《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如此以来,那我们是不是再换一个年龄群体,又能出一本书呢?

比如《XXX婴幼儿的七个习惯》、《XXX青年人七个习惯》《XXX老年人七个习惯》

或者跳出年龄群体,进入性别领域,《XXX女人的七个习惯》《XXX男人的七个习惯》

再跳出性别,进入工作领域,《XXX工作的七个习惯》

我们不管这些名字的好坏,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样本。以后你看到任何书的书名,都可以产生一些联想。这种联想的过程非常有益处。

你还能想到哪些呢?说说看,大开脑洞,来想书名啦。

2.可以根据其中一个知识点,深入拓展写出一本书。

比如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和一本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很像,它的核心思想也是要事第一。

因此,剩下的其他六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宗效、不断更新,是不是也可以分别以其为主题写出六本书呢?

思路打开,起书名的方式更多了。

3.如果你写这个主题,你会列出怎样的框架?

在这个特定主题里,除了写在书中的内容,还有哪些没写的?除了这七个习惯,你还能想到其他的高效能习惯吗?

4.刚才都是正面思考,现在来反面思考一下。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看这本书的时候,大家都在学习高效能的习惯。你有没有某一刻冒出一个点,反向思考低效能的七大习惯呢?

比如,我随手列出了一些负面的习惯

1.拖延懒散

2.虎头蛇尾

3.三心二意

4.精致利己

5.固守己见

6.自我设限

7.墨守成规

以上这些,你中了哪些呢?

看看我又扎了谁的心?

现在,干货书的一个基本逻辑,大家都明白了。

宝贝们,掏心窝子讲,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游戏哇,看你玩的是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

无限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出现有限游戏,但无限游戏无法在有限游戏中进行。

有限游戏无论输赢,在无限游戏参与者中都只是游戏过程中的瞬间。

我可能就开最后三年的读书营了,因为,一年的时间,全部只能花心血教几百人,感觉接触面太少了。我想要让更多的人读书,就需要去做别的事情。所以最后开这三年。

报名的同学,太有福气了。我会把毕生所学,教给我们三年的同学。

三年后,我想做流量,告诉整个中国的年轻人,去读书。

就可能没有精力和时间开这种深度的读书营了。

无戒老师说,我一年讲24本诺奖,太累了。可能一年的时间,全都花在讲书上了,我觉得,就这三年,能带多少同学就带多少,那么,我希望我带出的同学,都可以成为灯,去照亮别人。

我教会了你读书,你也要教出去。

大家都成才了,也就不需要我了。

无戒老师说,每个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写作者,都要读一下全世界最优秀的书。

那么文学的巅峰,就是诺贝尔文学奖。

给大家看一下这个书单。

我和无戒老师打磨了好久,每一年的书单只能更升级,每一本书都是高峰。哪怕读懂一本,也是极其厉害的。

这两年读了诺奖的书,有个感悟。就是好书不一定复杂,好书写出了人性。

最优秀的作品,都在写生活,无论是那个国家的作家。一个厉害的写作者,都是厉害的读者。

诺奖作品,能被全世界爱读书的人喜欢,不是因为它难读,而是因为它好读,易读。大家不要有压力。

当我们以成长型思维来玩无限游戏时,会彻底改变你的世界。

当你面对未知的挑战,心里忐忑,总觉得自己不行,想要后退,这是有限游戏的心态,在恐惧失败。牢记自己玩的是无限游戏,无输赢。

你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你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你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我最近每天都在突破自我,极速成长。

这是我面对挑战时,经常问自己的一句话。希望你也记住这句话。你就不害怕任何挑战。

大家记住,万事不怕!

人这一生只拥有时间和生命,除此之外,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任何挑战对我而言,都是学习和探索自我的过程。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就去干,去做,去贯彻到底!!!

只要这件事,不会丢掉你的命,不会影响你的健康,那么就去大胆做!

我非常喜欢一段话,与君共勉:

“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很多人说和自己握手言和,我不要做这样的人,我要拿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会一直读书,一直痛苦,一直爱着从痛苦荒芜里生出来的喜悦,趁兴而来,尽兴而归,在一生中,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一件事。”

请千万记住:千万不要成为那个用一生来等待开始新生活的傻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