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班上,他有些不太合群,常以一些诡异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属于不受老师待见的学生。
这节课,班主任交代学生改写卷子的错题,趁此机会,我边走边看孩子们语文试卷完成的情况。
不一会儿,他有些坐不住了。开始双臂来回挥舞,扭动着身体,没有观众,自娱自乐,用眼神给他一个提醒,马上规矩坐回位置。走几步,突然回头,发现他又动起来,这次有几个前排同学看着他奇怪的动作,偷偷发笑,同学的笑显然达到了他“动”的目的,身体扭动幅度更大更有劲。
没有说话,轻轻走到他身边,让他站起来,他望着我,似乎等着老师的惩罚,也许这是老师们一贯的互动模式。对我,很容易看到他“动”背后的动机,很心疼这一类孩子,这些不招人喜欢的行为就是对爱的呼唤。
没有批评他,直接发问:“这是上课时间,除了像刚才一样扭动身体,还可以选择做些什么,对你来说更有益呢?”又加上一句:“聪明的你一定是有选择的。”孩子有些吃惊我来了一个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招数,用手指指卷子说:“我可以写卷子。”马上送出肯定说:“嗯,很好。”又问:“写卷子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呢?”他脱口而出:“写完卷子回家我就可以开开心心玩了,玩的更爽。”引导孩子去向未来,看到这个行为带来的好处,会自动强化孩子的行动力。马上说:“果然是聪明的孩子,我很支持你做出这个决定。”接下来又问:“你的第三个选择呢?”他笑笑说:“老师,我不用再选择了,我这时候写卷子就是最好的选择。”同桌一直看着我们的对话,笑着问问旁边的女生:“你怎么看待他这个时刻的选择?”女孩也许平时已经厌烦了孩子破坏性的行为,说:“老师,他经常上课影响我们周围的人,他每次说得好但却做不到。”看看男孩,愉悦的表情顿时僵住了,拍拍他的肩说:“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到,因为放学回家玩比现在玩更放松有趣,你对自己有信心吗?”当我又一遍强化他未来可以得到的好处,孩子的表情又慢慢松弛下来。又问旁边的女生:“是的,你说的都是他之前的表现,可现在,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支持他吗?你的支持对他很重要。”肯定同桌的价值,带出她一份责任意识,女生点点头说:“我愿意。”
男孩低头写作业,整个教室又安静下来。几次回望他,都处在安静的写作业状态,没有再打扰他,只会悄悄走到他身边, 一个大拇指伸到他的眼前,孩子笑笑,继续写作业。
教育,有时候并不需要过多语言,不需要大声呵斥,有力的发问,增加些选择,多给些心赏,孩子的行为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转化,如果再多些强化,多些耐心,多些等待,也许这些好的行为就会慢慢固化下来,形成孩子好的习惯。与其不断帮孩子重复旧有的行为模式,还不如用智慧的方式去转化提升,实现家长孩子共同成长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