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得很爽,作者的语言平实动人,又能很好运用表达技巧,虽然书名叫向上成长。但可能因为是国人写的,贴合中国现实,天然有种亲切感,很直观地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生活不满时的一些心态,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分分钟以人生导师高傲现身的那种说教,就像是一个生活过得稍微比我们顺遂的亲戚或朋友在诚恳地对谈。
全书大概花费了4个多小时,利用通勤时间+回家躺沙发的小半会儿,读的有些欲罢不能。
这段时间读过几本成长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现,“大道至简”是真理,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总有那么些相似之处。现在的大环境让人静不下心做事,浮躁且不踏实,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之后,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的运营方式,人人都可以做网红,一夜爆红、一夜暴富也不单单是一种调侃。时代给予了这样的机会,做梦的人便多了起来。对于朴素又辛苦的道理,我们心高气盛的年轻人往往是不会听的。
作者行文的高超之处,正是体现在他能让人听进去他讲的道理,甚至还要边看边感叹:是这个理儿。
写《大象席地而坐》的作者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年轻的时候人什么也听不进去,到了老了听什么也不管用。”
阅读与生活,都随时给了我们更新自己的素材,让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小时候不爱吃某一种蔬菜,坚决不肯碰,长大了有一天忽然就跟这种蔬菜“对上眼了”,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现在的读书习惯有些不好,喜欢一口气酣畅淋漓地读完,但是脑子里也记不住多少东西,记住的要点也都跟自己当下的处境和疑惑相关。
一、承认平庸,脚踏实地,肯下笨功夫。
二、量变引起质变,当质还不达标时唯一要做的就是累计“量”,最重要的是动起来,并且坚持下去。
三、磨练技能,关注趋势,开拓思维
四、不要害怕不确定性,拥抱变化。
·通俗来说,让你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是自然趋势,你必须做到能够克制自己的惰性与随心所欲,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朝好的方向发展。
·以前有人说知识多了影响创造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能创造出来。创造,多是建立在知识积累上的。
·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一天。这么说尽管很不近人情,不过确实也是事实。当然了,这里说的“努力”,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在里边,克服恐惧,迎接挑战。处处被动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
·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
·一个人不承认自己平庸,会直接导致浪费掉他身上一个最重要的资质:肯下笨功夫
·如果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差,你干什么心里都虚,时间长了,就对什么都没信心了,自然就难以做好任何事情。
而且,世界很大,资源很足,最倒霉的事就是被锁在一个视野狭小的范围内,跟太多人一起竞争。要学会跳出那个小圈子,跳出来的办法就是去做有价值的事。社会竞争很激烈,也没想象的那么激烈。在一个人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面前,绝大部分人都是渣,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是辛苦,并不是在奋斗。
·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
·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摘自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的《选择的悖论》(Paradox of Choice)一书——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得抑郁症。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三个问题: 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什么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消极状态。
·如果一件事你做过了,没成,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块料,或者运气不好,但是如果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这真的是心理问题了。
·一定要保持乐观,人有一种奇怪的自我实现的能力,你觉得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它似乎真可以修正,跟你心里的样子越来越像。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悲观蒙蔽双眼更郁闷的事了,乐观会带来财富,悲观会带来灰暗。我在一篇文章里说,乐观还是悲观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你只有坚持看多,坚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你才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折腾。这种持续的动力就跟巴菲特说的“长长的雪坡上有个小雪球在往下滚”一样,一开始可能不明显,时间长了就会非常明显。
·成长就是不断把“训练区”变成“舒适区”的过程,起初很有难度的事情,到最后就会举重若轻。但是你一开始就直奔“挑战区”,自然失败得惨不忍睹。
·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可能是新时代最酷最隐形的一种死法,让你快快乐乐、不知不觉地变成废人,慢慢地,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一干枯燥的事就疲劳、暴躁。
·其实身上具备丧尸文化特质的人,大部分都是懒的缘故。今天的懒不仅是每天不想干活的那种懒,更是怕这怕那,今天怕大环境要崩溃,明天怕不确定性,而且生活过得很舒服,没有危机感。
·宏观环境会影响每一个人,但只伤害真正虚弱不堪的人
·不管机遇来了,还是危机来了,基本跟懒惰的人没什么关系,他们永远都是一群围观者,只是会在边上看热闹的人而已。
·“学习的能力”有两重意思,一是不惧怕学习新东西,二是知道学习曲线,能够顺利抗过学习新知识初期的挫折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