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养育里的爱与理解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清晨刷到一段短视频,画面里白发苍苍的姥姥抱着外孙,轻声哼着自编的顺口溜:“妈妈生,姥姥看,又管吃又管穿,一看就是一整天,早晨7点就接手,晚上8点还不走,给公家上班点也没有这么长,给资本家上班也没有这么忙,整天提心又吊胆,恐怕你遇着啥危险,家里走,外边转,累得我裤兜子都是汗,好不容易放个礼拜天,你爸你妈削尖脑袋往外钻,不是说领导找他们有事,就说单位要加班。”朴实的词句,道出了无数隔代养育家庭的真实写照,也让我想起了曾经带过的青年教师小杨。

那时,学校有骨干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传统,我带的小杨刚结束哺乳期。我的家离学校很远,我下午若有课,中午便会留在学校,在办公室简单吃过午饭,小憩片刻。可我常留意到,小杨总会在办公室磨磨蹭蹭,直到中午12点左右才匆匆离开。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她:“你怎么不早点回家?宝宝还那么小。”她低着头,声音里满是疲惫:“我不想回去。”在我的追问下,她道出了缘由:“我一到家,公公就把孩子塞给我,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太累了。”

我理解她的辛苦,却也耐心劝道:“公公带了一上午孩子,肯定也累坏了。你年轻,看到孩子,再累也会烟消云散的。能和宝宝相处,多幸福啊!要是我回家,别人不把孩子给我,我才不乐意呢!照顾宝宝和老人,是我们该做的。”说着,我想起了自己的往事。

当年,婆婆从乡下赶来照顾我坐月子。可她不懂得产后的膳食营养,在医院的8天里,我每天的早饭都是稀饭配水煮鸡蛋。同病房的来照顾女儿的阿姨看不过去,说:“产妇哪能这么吃?会胀气的。”爱人不会做饭,婆婆年纪大,我们住七楼没电梯,菜市场又远,实在不忍心让婆婆去折腾。更麻烦的是,婆婆连防盗门都不会开,家里没人她根本不敢出门。无奈之下,爱人只好请同来医院生孩子的同事李同志帮忙,麻烦他每天给他老婆带的早餐多做一份给我吃,从第三天起,我的早饭才有了猪瘦肉、猪腰子和猪心一起熬煮的热汤。

回家后,我手把手教婆婆做饭,总算平安度过了月子。可女儿满月,公公就来接走了婆婆,乡下二哥家三个女儿也等着照顾。从此,我只能自己扛起带娃和家务的重担。做饭时,女儿哭闹,我就用背带把她背在身上;天还没亮,赶在爱人上班前,我就去菜市场采购几天的菜。

女儿三个月大时,因学校有特殊情况,校长希望我能提前返校。婆婆和母亲便轮流来帮忙。可母亲因病离世,婆婆又被二哥家需要,女儿17个月时,我只能咬咬牙把她送进了托儿所。记得有一次,我加班到很晚才去接女儿,托儿所早已锁门。我急得大哭,满脑子都是女儿走失的可怕画面。爱人值班,接到电话立刻赶回来,我们在附近疯了似的寻找。最后,在隔壁小区,看到托儿所阿姨牵着女儿的手从楼上下来。那一刻,我抱着女儿,眼泪决堤,满心都是愧疚与感激。阿姨说:她在托儿所没等到我们去接女儿,打我家里电话又总没人接,就把我女儿带回她家,正想送我女儿回家。

小杨听着,忍不住问:“你们当时为什么不请个保姆?”我苦笑着回忆:“六楼邻居家请的保姆,每月三百多块,活儿干得漂亮,我羡慕得很。可那时,我小姑子来城里打工,小叔子来上学,都住在我们家。就靠我和爱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还要赡养公婆,哪里拿得出这笔钱?那时工资低,同学来借钱买房,我凑出的六百块钱,都是一块、两块的零钱,连张五十、一百的整钞都没有。”

女儿上幼儿园小班时,爱人每三天就要值一次24小时班,而我每周有四天要上早读,7点前就得赶到学校。每逢爱人值班,我只好请好友燕子帮忙照顾女儿,送她去幼儿园。后来,学校跟我合班的李老师休产假,我把燕子请来代课,我们默契配合,把班级带得十分出色。再后来,燕子调去他们公司的子弟学校,我就教会女儿独立:自己洗漱、盛饭、换衣服,还能给爸爸打电话让他来接她上幼儿园。有一回,女儿下楼等爸爸,爸爸去给摩托车加油没及时到,她就乖乖返回七楼,坐在七楼家门口,直到爸爸回来。

女儿上幼儿园后,我常加班批改作业到很晚。她就一个人坐在幼儿园门房看电视,等我们去接。还有一次,在幼儿园操场,她想多玩会儿,我便去买菜。等我回来,天已经黑透,操场一片漆黑。我心急如焚地喊着女儿的名字,终于听到她的回应。看着她小小的身影从木马旁跑过来,我紧紧抱住她,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回家的七楼楼梯,女儿总是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到家后,她还会帮着择菜、洗碗、拖地,收拾玩具和书桌,把自己的小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周末我和爱人有事要办,就带她去书店,她能安安静静地看一下午书,直到我们来接。寒暑假我外出教研,爱人要上班、值班,女儿就寄住在亲友家。她从小就懂得感恩,大学毕业工作后,每年春节都会给照顾过她的长辈们包压岁钱。

记得有一次,我出差把女儿托付给同学家。她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耍,可孩子们喜欢玩捉迷藏、装神弄鬼的游戏,女儿被吓得不轻。等我接她回家,她一到黄昏就害怕,喝了好久中药才调理好。这件事,成了我心里永远的愧疚。

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杨听,说:“有父母帮忙带孩子,是多大的福气啊!你能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下班回家,就该多陪陪孩子,也让老人歇歇,他们带孩子,不比你轻松。”

后来,小杨变了。她开始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懂得体谅老人的辛苦,也更用心地照顾孩子。这些关于养育的故事,满是生活的酸甜苦辣,却也藏着最温暖的亲情与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