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章 潜伏
复生像一条潜伏在黑夜里的狗,暗暗地关注着这个世界。
上海带给自己的伤痛,还时隐时现,特别是本来就要实现了的发财梦,像个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让自己甚至有些悲痛欲绝。但流泪是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摆在自己眼前的路,只有循序渐进。
有时候,生活的挫折会让人早熟,甚至把一个人改变得面目全非。
从前一心想开店发财的复生,如今有了开店的条件,却有些瞻前顾后,生怕自己辛苦积攒起来的钱打了水漂。
在复生心里,不停地闪过一句话:“要想有所地位,必须要先有所作为。而要有所作为,必须要先积累经验。”自己自认为自己是早熟,但自己的处世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还处于一种极稚嫩的阶段。回想起上海几乎垂手可得的机会、财富、荣誉,那时的自己却是那样的可悲、可笑、可怜。
现在的自己不要再妄想一步登天,一锄挖个金娃娃是很不现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一切都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至少实现自己一部份梦想。
复生在看守摊位的同时,抽出所有时间看书。
书是在老家带出来的,也有在上海和成都买的。这些书不但有文学作品,也有为人处事方面的著作。从这些书里,复生悟出,一个人不能太争强好胜,也不能太贪婪。如果人变成处心积虑去算计别人的动物,人性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就会失去光辉,只要人自己觉得活得很累,生活也就会失去积极的意义。
眼前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大千世界人才辈出,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无志者无为,无为者活得像个行尸走肉。对自己这样差不多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只有拼搏,尚能有一线成功的希望。
有志者不计一时之得失,因为有一个更长远的利益吸引着他,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在召唤着他。自己目前的处境,还不适宜猛冲猛打。休养生息徐图再进,只要活着,机会肯定是有的。
复生突然失去锐气,让牧凤有些不悦,但眼下还没有合适的铺面,也就懒得说什么。摊子的生意还算稳定,只有把摊子好好守着,再慢慢图谋其他。
成都北面虽然市场林立,但大多集中在大件路以内。这条后来被圈进城市中心,郑重其事被叫做“中环路”的大件路周围,复生来成都时还是正儿八经的农田村舍。但这是这样的城郊结合部,聚居着大量的外来人口。
这些和复生一样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拖家带口,千里迢迢背井离乡,来西南商贸集中的交通和通信枢纽、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只要能在这里安身立命,能让自己的子女留在这里接受教育,那就预示着自己家族,在未来还有一线出人头地的希望,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无所谓。
外来人口数量大大超过本地住户,旺盛的生命力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稠密的人口让各类需求也就越来越旺盛。
复生摆摊出售的衣服、鞋帽,以及各类日常用品大受欢迎。但摆摊的利润实在是薄,要想多赚钱,只有拼命提高销售额。
牧凤本来就不怕吃苦,在上海摆地摊早就尝到甜头,回成都有了固定摊位,更是干劲十足。天还没有亮,牧凤就起床熬好稀饭,有时也切好菜,放在又住人又当厨房还要堆货的屋子门口的简易灶台上,等天亮之后复生起床,收拾好青儿,再去炒了当下饭菜。自己匆匆忙忙骑着自行车,赶在荷花池市场开门之前赶到批发市场门口,开始忙忙碌碌地进货。好在复生摆摊的九里店,离荷花池市场只有三四公里,大多数时候,牧凤进货回来,复生也才刚起床。
逢年过节是生意最忙的时候,牧凤起早进货是免不了的,复生也在天刚亮就要开始出门摆摊,有些上班早或者下班晚的,就趁这个时候在复生的摊子上买一件早就看中的衣服,或者上班必须要穿的胶鞋布鞋,边买东西边摆一两句龙门阵,翻身骑上自行车,慌里忙张几下蹿出去,忙着上班去了。
摊子摆放的衣物有限,再加上服装款式变换也很频繁,牧凤每次去市场进货,基本都是一个款式只拿一套码子。甚至有的把握不准的新款,只拿比较普遍的常穿尺码。这样摊子上只要断码,牧凤就马不停蹄地骑着自行车赶去市场补货,有时一天要跑两三趟甚至四五趟。
好在有钱赚,牧凤和复生都还年轻,吃苦耐劳惯了,也就不觉得苦。
俗话说,不怕慢,只怕站。任何事情都怕消极怠工,甚至停滞不前。牧凤为了支撑起这个家,没日没夜地劳作。
摆摊的地方刚开始时没有电,天黑只好收摊。牧凤和复生收摊回家,复生辅导青儿做作业,牧凤就煮饭洗衣服,等吃过饭收拾完碗筷,差不多就已经夜里十一点左右,于是一家人洗脚睡觉。
在刚到成都的头两年,除了报纸,复生和牧凤了解世界的通道,就是在摊位上和形形色色的人摆龙门阵。
和复生牧凤打交道的人,除了为分币角票讨价还价外,就是信口开河随随便便摆龙门阵。复生他们了解到的外面信息,大多是吃喝嫖赌之类的乡俚俗事,或者张飞大战岳飞最后逼死光绪皇帝的胡扯。牧凤为了不让这些潜在的买主失了颜面,自己也为了打发时间,趁没买主的时候和他们敷衍,复生开始时觉得这些人不但健谈,还异样的风趣幽默,后来明白和这些人说这些话,纯粹就是浪费时间,也就渐渐少去和他们掺合。
来照顾生意的买主,也觉得不时手捧一本厚厚的书的复生有些故作姿态,便拿了空衣架,像挑一条死蛇一样去翻复生手里书的封面,憋着嘴鄙夷地说:“咦,这书这么厚,上面的字你认得完么?”
复生刚要点头,忽然记起先就有人说:“你真认得完上面的字?哄我嗦?你读来让大家听听!”知道有可能又要上这人的当,就假装憨笑不语。问的人自觉无趣,慢慢也就不再理复生。
要在自己的主顾里寻找到一个谈得来的知音,看来是很难的事。也是,大家都在忙碌着为生活奔波,哪还有闲心肠讨论诗词歌赋?有这等闲时,还不如斗两盘地主或者扯一瓶啤酒,大家围着猜拳行令快活一番。
但复生还是不认为自己一辈子只有坐守在路边,靠摆摊挣点钱来过一辈子。
除了坚持无论天晴下雨都出门摆摊,给女儿买新衣服,再给家里的老人拿些钱,复生抽烟喝酒都尽量捡价格最低的买,牧凤也从来不买任何化妆品,积余的每一分钱,复生都存进银行。没钱的日子太可怕了!自己要用这些钱,去做更大的事情。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复生这条潜伏在地摊后面的狗,终于等来了机会。
复生摆地摊的地方,是在原来的老成彭公路边的农田里,砌了一绺地起来,解决外来人口自发聚集形成占道摆摊问题的临时市场,后来老成彭路要扩建,这个本就是临时性质的市场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拆掉。但辖地所属的凤凰山农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已经兴隆起来的市场就此坍塌,趁着摆摊的“老板们”还未分散,马上在离公路稍远的另外一条路边,重新再建了一个也是临时性质的大棚农贸市场。
位置的好坏决定了生意的好坏。虽然都是临路的一长排摊位,买主从路上可以直达任何一个摊位,但靠近居民区主路的摊位还是占据了有利地形。复生在老市场就因为占了地利,生意比其他人都好,这次新市场还没有建成,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想抢占好位置。
来自五湖四海又是同在一个地方谋利求生,利益的争夺就愈显激烈。在市场里摆摊的老板们提前就想好了各种策略,都不想让复生这次再得了先机。
本来想开门店的复生,还是不舍摆摊的生意,虽然摆摊苦累,但摆摊挣钱稳定,况且目前还没有开店,摆摊赚钱成了全家经济的唯一来源,肯定不能断了。
既然想继续摆摊,占个好位置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仅凭自己去排队或者托人说情,再占个好位置,基本不可能。
复生和牧凤暗自思忖再三,把所有和自己有可能竞争的摊主都理了一遍,发现这些摊主都和自己一样是外来人员。修建农贸市场的辖区,有不少老家嫁过来的女子,牧凤平日里和她们都有交往。只要请她们以本地人的身份出面登记摊位,把握就很大。
也算是老天照顾,复生真的心想事成,把很多人觊觎的摊位顺利拿到手中。
新修的大棚还没有正式开业,复生登记的摊位旁边,又开始修建一排店面,而且,和这排店面与复生的摊位之间,正式开通一条通往店面之后卖菜的农贸市场,也就是说,复生的摊位在市场的大门位置。
闻听到消息的当地人抢先租下这排门店,但当地人并不是自己开店做生意,而是把门店再加价转租出来,赚取其中的差额。
如果能租赁到靠近自己摊位的门店,既开店又摆摊,摊位上还是经营以前的品种,店铺内售卖质量较好、价格稍高的商品,和摊位上的货品拉开一定差距,这样有了比较,顾客就有了明显的区别,生意只有更好。而且,摊、店相连,又好照顾,虽然会更苦更累,但赚的钱多了,再苦也不苦,再累也不累。
复生和牧凤赶紧一面打听从市场里租到店面的当地人,一面清点自己手里积累了多少现金,以及同时开店和摆摊所需要的资金。
两间店面有六十平方米,租金、装修再加进货,大约需要八万元,摊位这次是登记的两个,原来摊位上的货不够摆,增添货物又得要钱,而且由于市场搬迁,租住的房子只好换个位置。换租住房也可能有花费,自己摆摊挣的钱,整打整算只有六万元。这至少还有一万元的差额,该如何筹措?
家里肯定是没有指望,二哥又是在部队,不好向他借钱,大哥正在办理停薪留职,和杨梅红闹离婚也是如火如荼,看来借钱的事只好和老四再生商量。
再生这些日子都没有和自己联系,也不知道他的情况,但只要自己铺子开起来,正常运转之后,钱很快就会有的,还再生也就容易。
复生还没有打电话给再生,大哥萌生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你赶快准备一下,和我去上海,再生出事了!”萌生急切地说。
再生能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