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管理工作的本质》金句:
任何事,不是适不适合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 一个问题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同样不想做管理者的员工也不是个好员工。但将军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管理者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我们可能时常会听到有些朋友抱怨;“都在现在的公司工作好多年了,专业技能、工作年限等方面资历都已经很够格了,为什么老板还是不让我进入管理层呢?”其实老板未必不了解你的各方面资历,只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你可能还缺乏对这个岗位最基本的认知。
还有一些朋友,作为管理者也有不短时间了,但是仍然不得要领。每天被各种事情弄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连生活也被搅得一团糟。出现这种问题,并不是说明他不适合做管理者,只是他还没能找到管理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么管理者到底是做什么的呢?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怎么来做?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的经典著作。明茨伯格在这本书中,将对管理者的角色职能进行抽丝剥茧的洞察和剖析。
对于管理者到底是做什么的,在明茨伯格之前,没有人进行过全面系统的了解,有也只是对一些大企业家、明星创业者等有过抽象的描述。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明茨伯格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了大量管理者的工作内容,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在本质上,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可以分成为三类,分别是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相应地,管理者实际上是在扮演三种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
作为一家公司的管理者,需要花大量时间来扮演人际关系角色。工作中,管理者除了要处理公司内部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建立起公司与公司外部的联系网,并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维系这些联系网,以此赢得支持和获得信息。而这种对外的联系网,往往是一些管理者容易忽视的。
那么这种人际关系角色的工作有多重要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包玉刚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第一条船“金安”号是得到日本银行的贷款购买的,从此以后,包玉刚与日本商界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1971年,航运业生意不振,包玉刚依然向日本订造了6艘船,总吨位达150万吨,日本造船商对此感激涕零。后来生意兴旺,日本的造船商忙不过来,但只要是包玉刚订的船,船商都会二话不说,立即动工。事实上,包玉刚 90%以上的船是在日本造的,他的船 85%又租给日本的客户。
此外,包玉刚还跟银行界建立了很深的渊源。尤其是香港汇丰银行,从1964年开始,曾多次向包玉刚集团投资,账面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包玉刚的事业得以飞速发展,跟银行源源不断的贷款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家公司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外部资源的支持,而获取这些外部资源则是管理者作为“人际关系角色”的主要工作之一。
信息传递角色
管理者可以说是一家公司或者组织的“神经中枢”,处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流中央,对内部信息有着总揽权。所以,管理者的另一个角色是“信息传递角色”,决定着公司信息的流动。
1981年,45岁的韦尔奇被任命为通用电气的第八任总裁。上任之后,韦尔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一个重心是在公司内推动“群策群力”。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韦尔奇在公司上层建立了定期交流制度。每年1月,公司500名高级经理人员汇聚一起,进行为期两天的讨论交流。每年10月,经过更严格挑选的100名管理者还要进行两天半的交流会议。此外,在公司执行委员会的季度会上,韦尔奇总是用简短有力的发言介绍公司的最新情况。
正是由于韦尔奇的这些举措,使得通用公司内部建立了非常良好的信息流通渠道,增强了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处于信息流中央的管理者,如何引导和管理这些信息,是管理者作为“信息传递角色”需要考虑的工作。
决策制定角色
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决策制定角色,这也是管理者们证明自己是否称职的最重要的工作。一家公司的决策工作非常繁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决策,因为战略决策决定着公司的生死存亡。
王永庆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1954年,王永庆利用美援资金67万美元,创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PVC粉。当产品生产出来后,销路成了最大的问题。当时公司的月生产量100吨,但是台湾地区的需求仅仅为20吨。另外,日本的同类产品物美价廉,对台塑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公司的产品开始堆积如山,股东纷纷要求退股,台塑面临破产。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永庆做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产业,购买下台塑的全部产权,继续经营。并且,决定大幅提高台塑的产量。王永庆认为,如果大幅度缩减产量去适应台湾地区的需求,无异于自寻死路。而大量增产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户,创造更多的需求。
事实证明,王永庆的决策极为正确。台塑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决策制定角色可以说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可能决定着公司的存亡
了解了管理工作的本质之后,管理者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呢?当然不同的人,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明茨伯格认为,有些东西是相通的,所以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帮助管理者更好的完成工作。下面是其中的三个要点:
1.分享信息
跟创业公司早期不同,随着公司规的模增长,公司的内部信息会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不透明。管理者可以从公司外部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特别消息,对公司内部事物也最为了解。明茨伯格建议管理者们应该有意识地分享信息,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克莱斯勒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在二战以前,克莱斯勒曾经在创业短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为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然而,在40年代,克莱斯勒公司墨守成规,没有重大的技术创新,使得在汽车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丧失了大好的机会,丢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1978年,艾科卡担任总裁,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克莱斯勒好不不容易得到了新的贷款,获取了新的机会。在这个关键时期,作为管理者的艾科卡需要将全公司员工团结起来。
艾科卡把自己的薪水减到每年一块钱,向全公司的员工,包括车间工人们阐明公司的现状。艾科卡坦言,如果大家不齐心协力,那么公司很快就会破产,所有人都会失业。艾科卡走遍了公司的每个生产车间,与工人直接对话,向他们解释公司的一系列举措和计划。
通过全公司的努力,三年之中,克莱斯勒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原定偿还期提前了7年还清贷款。克莱斯勒重新焕发生机。
艾科卡事后说,动员员工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了解整个精心策划的行动,使他们各个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换言之,管理者通过分享信息,可以让公司所有员工找到归属感,从而激起斗志。
2.避免表面化
当一家公司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创业阶段的那种高效。而管理者的工作也因为过于琐碎而变得人浮于事。明茨伯格提醒管理者要避免表面化。
韦尔奇在担任通用电器总裁时期,就意识到臃肿的办事机构是妨碍公司提高效益的重要因素,它人为地制造了各种程序,拖延时间、降低办事效率。从1985年开始,到1990年,韦尔奇把公司雇员从41万人,裁减到29.8万人。韦尔奇同时还把公司的行政人员从7000人减少到1000人,使得企业负责人与业务最高负责人之间没有任何阻隔。
这些措施使得通用公司销售额翻了一番。
韦尔奇精简人员的举措,目的就是要让管理者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避免把时间浪费在那些表面化的工作。
3.分担工作
管理工作的负担之重,很可能会超过新晋管理者的想象。想要管理所有事务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管理者必须懂得恰当地将管理工作分担出去。
船王包玉刚就深谙此道。
包玉刚在管理集团的船队时,实行分权管理。每一条船就如同一家独立的公司,这样既可以节省管理成本,调动每条船的积极性,又可以在一条船亏损的时候不致影响其他船只公司。在分权管理的基础上,各船公司的秘书和会计业务则集中由管理公司管理。通过这种分散与集中紧密结合的管理方法,包玉刚有效地控制着他的船队。
据说希腊船王奥纳希斯曾经十分看不起这种管理方法,但后来事实证明包玉刚的管理方法令人折服。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来自于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公司。
早在1987年,时任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总经理罗格·霍尔特巴克,就非常注重培养员工的管理素质,提倡人人都要有当“老板”的意识。
沃尔沃公司在乌地瓦拉的工厂招募新员工的时候,都要进行为期4个月的生产技术、认识管理和生产计划的训练。使员工知道在作为一个合格的员工的同时,应如何去当一位管理者。另外,生产小组的组员轮流担任改组的领导,小组还可以自行招募新员工。这种自主管理的牧师使得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把事办好。
█ 总结
管理者是做什么的,管理者应该如何做,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工作的本质》这本经典著作里面,都给出很好的答案 ■
子易感悟:
1. 任何事,不是适不适合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2.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扮演好三种角色,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
3.做好管理工作方法论:
分享信息,让员工找到归属感,激起斗志。
避免表面化,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恰当分担工作,不要让猴子(麻烦)重回你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