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首,一驻足
恍然如昨日
六月伊始
说再见略早,装淡然略假
不可否认,毕业季已然来临…
马吕良
交上一份毕业答卷
马吕良
LvLiang Ma
1994年出生于江西宜丰
2013年起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工作室
《移情》
(以上三张图为一幅长卷作品)
展厅
这是一种状态的具体描述,由立普斯提出的心里学词汇。我应用这个词汇,但不应用他对于移情这个词语的解释。我将我对于这代人的情感投射在我熟识的人物身上,就中国的发展来说,其实会是有点悲情式的人物。我认为我们这批90年代中期的人物是90年代的具体展开,90年代的早期紧接80年代而90年代末紧接2000年,对于90年代的具体定界可能是没有那么具体的。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上,这张移情可以换个名字――90映像
《物化》
马吕良在展厅作品前
展厅
展厅
我未必不是这般模样!《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自画像》
采访
现在就要离校了,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感觉,你会说什么?
感觉的话,有点彷徨,如果记得戴望舒的《雨巷》的话,有点像那首诗给人的感受,那首诗就像刻在脑海里一样,拿不掉。
《物化》
毕业之后您有什么规划?
毕业后计划暂居天津再考一年研究生,规划其实谈不上,只能说是一个短期的计划与方向,因为我认为规划从时间上来说是要更长一些的。这段时间还要用出来继续深究中国画,从各个方面再去反思其本身的意义,我需要时间去做这种反思与沉淀,我考研究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这种心态的影响,这是长期的,我做的还是不够的,虚心学着吧。
《物化》
关于您的毕业作品,您是怎么想到把身边的朋友运用到画的素材中呢?
我的作品运用身边的人和物,为什么呢?其实我自己也有反思过这个问题,我是强调“自然”这么一种审美趣味的,我喜欢自然状态的抒发,你要我去刻意的寻找一些别的东西我是很难将他表现出来的,自然这个审美趣味,早在老庄就有提出,只不过没有将这种审美趣味给明确下来,我看过的画论里面明确提出“自然”这么一个审美趣味的最早的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我的画面来说,人的话,第一要因是我对他们相对熟悉,我对于这部分人是本身就有情感投射注入的,他们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是我移情这种状态展现的基点,往大了来说,这也许是我将我对于90年代这批人的情感通过他们这些基点展现出来。同时他们又是具有当代性的,他们活在这个时代。其次呢,他们每个人的状态也非常吸引我,让我有表现的欲望,我把他们用感性的手法在头脑中再现,通过我现在理解的笔墨语言描绘出来放入画面,其实这么一个大长卷展开有点像记录片了。物的话也是因为熟悉,因为我没有拟稿的习惯,我只有对每样东西了然于胸了我才能将它描绘出来,我不了然只是描摹而已,那样就丢掉了自然的状态了。庄子的“物化”状态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但就我现在而言,我只能讲这种状态运用于除人以外的一切熟识的物,“物化”是相互的。
《移情》左
这幅作品名叫《移情》,有什么寓意吗?
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我对这画张画的状态进行的一个具体描述而已。但就在中国90后是被牺牲掉的一代这个说法,我想再深究一下。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谁先提出来的,只是听见一些人说道,起初也是不以为意,但有一次我在一裱画师傅那看裱画的时候他也跟我说起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机会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诚然,90后确实是被牺牲掉的一代,我们现在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其实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混乱期,不断发展的物质、偏远地区的现状、现代都市的现状等一系列的发展现状,这是现实的现状。中国艺术的现状也是这样,市场、教育、发展,混乱、废墟。如果说40、50年代的老一辈是开启这种发展的先行者,70、80是继任者的话,那我们就是推动这些东西走向有序化的试验品,现代废墟重建的第一批牺牲者。(60年代是一个过渡期,有作为的我都归到50年代去了)。我也许是将责任的这种想法带入的太多,但这种道义观在我12、3岁的便已经形成,现在是融入在我骨子里的,抹不掉了。
《移情》中
《移情》右
您在创作之外有什么爱好?比如音乐、手工类?
我喜欢看书,无所不看,偏重于中国的文学和道释经典,古代的多点,经得起看,值得反复读细细读。道教三经—《老子》、《列子》、《庄子》,外加一篇《阴符经》这几部经书我看的比较多,也思考的较多。《金刚经》是唯一一部使我感动的经书,我无法再去描述那种状态,非常静,非常空明。苏轼的文章和词我也非常喜欢,他的东西是要慢慢品的。像一些汉魏六朝至清代的短文小说我也很喜欢,像《神异经》、《博物志》、《幽冥录》、《酉阳杂俎》、这类志怪小说都写得很棒,只不过有时候写的可能过于夸张,《阅微草堂笔记》不错的,喜欢志怪类小说的不可错过。我还挺喜欢汉代王充的《论恒》这本书,他这种看事物的方法与角度我还是很喜欢的。最后再说一部书《儒林外史》,这是给予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书,这是我阅读古代小说的开端,小的时候看不懂还硬要看,其实留下的那么一点映像对我影响也是非常大,看事物的角度方面始终影响着我,只是描述,不加评论,感受想法留给观者听者。
《物化》
顺道再说一下,我也挺喜欢看电影的,贾樟柯导演早期的电影我很喜欢,很有生命的张力,那就是中国。日本的北野武与黑泽明的电影我也很喜欢,侯孝贤早期的一些电影我也很喜欢。我喜欢故事性与画面性强的电影,我不太喜欢电影中语言对话过多,直接用影像来表达就好。这种电影有点像纪录片,但不是纪录片。
《物化》
作品欣赏
创作
临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