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老家,“二月二”有许多习俗,索绕在我的脑海深处,每每回想起来,都是一种甜蜜的回忆,伴随着我的童年一起长大。
炒金豆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
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
于是,家家把炒开花的黄豆供在院子里,玉帝见状,只好将龙王诏回,继续兴云布雨。后来,形成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的习俗。
最怀念的就是妈妈炒的料豆了,小时候也最喜欢过“二月二”,因为可以吃的料豆,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料豆是我童年最美的零食。
记忆中,“二月二”的前几天,妈妈就把自家产的大黄豆,用水泡好,有甜的,有咸的,豆泡好后,盛出控水。在自家大锅里铺上沙土,等沙土炒热,把豆倒进去,不停翻炒,这是个体力活,通常都是几家邻居合伙,人多可以轮流翻炒。炒完后用细筛筛去沙土,留下金黄的豆,再抹点猪油,金亮亮的料豆就完美呈现了,为了区别口味,甜的就不抹猪油了。
远嫁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儿时的料豆了,很是怀念那种“嘎嘣脆”的味道,是我童年抹不去的记忆。
现在虽然吃不到料豆,但每年这时候我都会给妈妈打电话,问炒料豆没?妈妈说,现在物质富裕了,超市也有卖的了,不想费那劲炒了,就买点回来应应景。今年被疫情困在家中,有了大把的时间,妈妈又做了一些,只不过是工艺不一样了,今年是油炸的,听着妈妈的描述,口水已不由自主的流出来了。
理 发
二月二,龙抬头
孩子大人要剃头
民间有“二月二理发去旧”的说法。这一天,为孩子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也有辞旧迎新,带来好运的寓意。
印象最深的一次理发,是去离家十几公里的县城去理发。那一年的“二月二”正好赶上星期天,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那时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开始懂得臭美了。我们约好,骑着自行车,大概一个小时才到了县城。第一次来到县城,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好奇的,就像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一样。面对那么多的理发店,不知进哪家好了,各个店里都是人满为患,我们就选了一家“蓉蓉”理发店。老板是个女的,干活干净麻利,可能看我们是农村来的,也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但理完后,我们都很喜欢,瞬间感觉“洋气”了很多。这“时髦”的发型,让我们几个在学校成了时尚前沿的人。
农事节
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
农历二月二日早晨,农人在院内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图形后,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每年的这一天,都能在自家院里看见一个用草灰画成的“囤”,现在想想妈妈的画功也是了得,画的惟妙惟肖。
儿时的“二月二”,已封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了一种历史画面,随着岁月更替,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