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得先从题目中涉及的三个人——荀子、尧和桀说起。
(一)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曾经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应该有相当了不起的学问。我们对荀子的熟悉应该是他那篇被选编在语文课本里的名篇《劝学》,当时是要求必须背过的文章之一。
荀子是儒家思想流派的传人,但他的思想观念又不完全相同于孔子,比如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一出生就用口咬母亲的乳头而不管母亲是否痛苦,本质是是自私和丑恶的,大多数人在后来变为好人,就是因为后天改造的结果。
本题中荀子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强调的也是人的后天改造问题。
(二)尧和桀
尧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落首领,被称为中华民族著名的“五帝”之一。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美德是将部落领导权传贤不传子,开启了禅让制的先河。据说他领导部落70年,在年老体衰之年开始选择继承人,让全体部落人都认为贤能的舜接班,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最美的佳话,由此,尧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君,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在位时以荒淫无度,暴虐无常而著称,他的亡国也与众叛亲离有关。所以,后世人一般在说到国君的贤与昏对比时,往往把尧与桀放在一块,本题中荀子仍然是用这两个人来说明贤君与昏君的问题。
(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不够完整,其实荀子在说这个话时,还有下句,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样连贯起来看更容易理解。整体解释就是:
大自然是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它并不因为世上有尧这样的圣人而长存,也不因为有桀这样的昏君而灭亡。人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得到吉祥,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就有祸患。
结语:
荀子的这句话很有哲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今天的人处理同大自然的关系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一定要正确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更不能盲目、过度、无序地搞掠夺式开发,那样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去年年末到今年春天以来世界上多个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包括澳大利亚持续半年之久的山火,也包括在我国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都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过度伤害大自然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