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已经过半,盘点一下最近的生活,感觉有些水逆,反思了一下,根源就是陷入了持续低效。
原因是因为第一次做的时候,考虑的不够充分,又或者是一种懒的本能,导致后面又得反反复复去确认之前粗略弄过的内容,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真让人情绪低落。
还真是应了一句老话,生活中有些常识很朴素,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很少。
最近越发体会到,自己最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做事前统筹思考还不够。以前,针对一件具体的工作,我会先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个工作中涉及到哪几个环节?
自己先把总的工作量,排一下再来具体分配,完成每一天推进的进度,完成一件具体的工作,因为事先考虑的比较充分,相对从容,还觉得自己统筹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错。
而这一次的这项重点工作,是自己独立牵头带领乙方一起完成关于地方文化历史的编撰,形成一本公开出版的书籍。
从这本书一开始策划,到把我的想法,由乙方来完成初步的框架,再由我主导修改。
我那天马行空的想法,让乙方的配合人员很久才能理解和接受,对于历史文化的时尚解读,对方总沉浸于过去写志书的理念无法自拔,完全不能理解我的跨界思维该怎么办?
从做这个项目,从头开始每一个环节,都要自己亲自实践,才感受到了做一个项目的难度。期间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我在这一场仗里,基本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个项目,我预设的是由一部分现场实地采访加史料分析再加一个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选取了他们人生不为人知的某一个特质与项目遥相呼应。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联,实际上环环相扣,尤其是每一个人物,都与每一个现场的项目散发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
这和过去传统的史料、珍稀文献的汇编有着本质的差别,它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综合思考的能力,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全新编排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对重要决策和规划有一定的理解力,对史料有一定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很显然,乙方只能做到现场采集项目的部分,其他的部分目前无法达到要求,尤其是通过史料来深度挖掘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有时,最新的事件和史料并没有直接能够结合的点,我需要找一条隐蔽的路线,搭一座桥 进行全新的表达。
这个过程真的是又累又惊喜,尤其是每次打开写作的开关,触发到写作的灵感时,那种写作带来的愉悦感,简直是不能言说。
只可惜,毕竟30多个事件,能找到这种超燃的写作点的时候,还是比较少。
可是我又不愿意降低这种思考方式或是写作的质量,以至于有时半个月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却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
那种感觉让我很抓狂,甚至失眠。连续休息不好,导致情绪低落,期间还生了一场病,进了医院,做了次手术。
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我才认认真真去思考了我所犯的错误,以及对生活、对工作的方式方法。
我太过于追求完美,但前期的准备并不足,也就是说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在时间这么紧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强迫自己去做,只会徒增焦虑。可怎么样,才能够平稳有效的推动这项工作?
02
我梳理了一下我所犯的错误。整个写作团队,四个人的初步稿件,由我统稿完成,要把四种完全风格不同,调成比较一致的风格。
有些人的史料用得多,有些人的史料用的少,有些文章长有些文章短,要在统稿中实现均衡,真的是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为了追进度,在写作时收集史料的时候,把一堆史料,用我自定的标题,简单快捷的存储在一堆,进行广泛阅读,最终在200多份史料中,选择用在书上的达到80多份。
可我准备提交出版社三校三审才发现,我当时插在文章中的图片,由于是自拟的标题并不规范,还需要重新的用原始史料的说明。
这下我就傻眼了,因为那些史料大多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很多表达方式和我们现在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不少文献还是手写体。
就是因为第一次在海选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决定选用的具体内容,我没有当时及时的整理和归档,就这么懒了一下,
现在面对200多份,我要把需要用的80多份重新找出来,相当于又要从头开始阅读。而这种原始史料,有的时候一天只能读到10份左右。
以至于原定的交稿时间就不得不推延了几天,我每天加班加点,从早上看到晚上,每一天看完这些史料后,眼睛都胀的生疼,懂我这种崩溃的心情吗?
好在上天还算眷顾,相对来说,阅读速度比较快,因对稿件比较熟悉,还是在一周之内搞定。与原计划的交稿的时间相比,并没有推迟太多。
交稿的那一天,我又失眠了,不过这一次是因过度开心引起的。
03
看来,人到中年,真的是不能过度焦虑,也不能过度开心呀。
都说中年女性的压力主要来自孩子,虽然孩子也的确不省心,但我目前更大的压力,更多来源于工作本身。
这个远比育儿压力更加让人抓狂,尤其是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出现时,完全就是考验一个人应急综合反应能力。
说个题外话,对于一个在职的中年妈妈,我的情况可能略有一些特殊。和很多同龄人在一个赛道上从未转移,在一个地方呆着,只要认真工作就会升职加薪,一眼可以望穿过去和未来的自己不同,我这些年,总是在事业发展到一个高点的时候,选择换一条赛道。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我并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一直都还在寻找的状态。但其实,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很清晰的。
这两年,身边很多朋友包括家人,尤其是我儿子,都不理解我的职业选择,不明白为什么,我选择放下过去积累的事业资本,轻易放弃当管理人员,并且短期收入会减少,事业发展的方向还越来越小众的领域,自己又像是一个职场小白一样,被人管理,从头开始。
即将40岁的时候,还和20多岁时进入职场一样拼。不过这样做的好处是挺激励儿子的。他有时候看到我深夜还在工作,问我:“妈妈,你怎么还在忙工作?”
我回答,并没有只是随便的看一看。接下来,他的一句话还是挺让我感动的:“随便看看,每天晚上都弄到一点,这还是随便看看吗?”
这说明我的努力,孩子都看着眼里。我是在自己工作的第15年选择进入一个全新领域的。
在之前的两个七年里,第一个七年我做记者,找到了写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起点;第二个七年,我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持续输入让我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开始不断输出,走上了自媒体写作之路。
而现在进入的第三个、甚至之后的很多个七年,我想我会持续去写作,而且输入的全是更苦更累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持续一生的职业规划,我对自己现在工作的投入状态和产出效率要求很高,几乎把自己精力的90%,都放在了工作本身。
刚到新领域,两年的时间,就在行业全国的征文比赛中,拿到了各种奖项,这一点让周围的同事都很惊叹,一个新人可以这么出成绩?
但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一点成绩背后付出的那些努力和心血以及我已经持续写作很多年了。
这一次,我发现自己最初查询史料的时候,泛读时过于追求速度,忘记了统计和记录,这为后来精选内容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为此反思,如果在第一遍泛读的时候,觉得有用的内容就及时的进行分类整理,哪里还会有后来这么多幺蛾子来折腾自己?
今天的我已不算年轻了,进入新的领域里,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
我深信这份在主业上的积累,未来会为我长久的从事写作,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不过前提,首先还是要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
我在心里,提醒自己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有更多对细节的规范和要求。
感觉到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愿意主动去面对,似乎我也没那么水逆了。
希望亲爱的你,也能经常保持反思和总结以及及时整理、归纳的习惯,这个好习惯的通用法则,绝对适合于各行各业。
让我们都能有更多的能力,在自己热爱的事儿上去折腾,不断收获,持续前进。
一起加油吧!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