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懒了好几天,
每天都在愧疚中10点上床睡觉。
其实靠着激动劲写完的上,
在写下的时候反而会有负担,总想要更专业,写得更好。
但我深深觉得不能再拖稿下去了。
好啦,继续回到我们未完的话题。
上篇我们说到了苏打绿当初是怎么成团并出道的,今天我们再来详细的看看苏打绿。
对了,可能大家对6位团员还不是那么地熟悉,他们分别是:
青峰(最爱和歌迷吵架),馨仪(有大奶),家凯(爱脱衣服),阿龚(钢琴舞者随意切换),小威(吃),阿福(黑)
消费型用户定位
因苏打绿的歌词大多都非常文艺,而且隐晦,不那么直白。所以用户群中大多是大学生以及女生。
而且混迹打粉圈发现,喜欢苏打绿的女生歌迷一般情感比较细腻和敏感,更容易被青峰的歌词感染到。
且大多打粉会成为死忠粉,也因为在人生的低潮期正好遇到了苏打绿的音乐,内心得到抚慰,从而成为打粉。
内容生产者
也就是苏打绿。大部分是青峰作词,因作者本身情感细腻丰富,自身经历加思考加才华生产出来的歌词,更易触达人心。而且作为处女座的青峰,非常要求细节,专辑歌曲都非常精致,粗暴点说,就是质量很好。
而且青峰非常有才,随便擦个手坐个车坐个飞机,就可以把歌词写好。去年11月发行的<冬 未了>专辑里有些歌也是大学时期的作品。所以不要再说苏打绿越来越商业化了。
作品本身——专辑(内容上)
歌曲排序
专辑本身非常精致,从歌曲的排序到每一首歌的间隔都有设计。也正因为这种设计,听苏打绿专辑都应该完整地从第一首歌听到最后一首,充分感受创作者的用心。
<无与伦比的美丽>这张专辑很有趣,整张专辑是一个大的乐章,前一首歌的结尾是后一首歌的开头,一定要整张专辑听下来哦~不要只听<无美丽>。
冬专辑因为主要是交响乐为主,还在每一乐章(每3首歌)有一个小间奏作为分隔,大家听到空白不要奇怪。
青峰手写字
专辑中所有文字部分,都是青峰的手写字,一方面给苏打绿作品带来很高的辨识度,另一方面让歌迷可以充分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
预购时赠送的苏打志
每次苏打绿发新专辑,在预购期购买,都有苏打志作为赠送,里面记录了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及每一位团员还有林老板的心得文,非常有收藏意义哦~
苏打绿演唱会
精心不泄露的歌单安排
苏打绿每场演唱会的歌单都不一样,而且都经过他们的精心准备。他们非常讨厌在演唱会前泄露歌单,总是希望给现场的歌迷多一些惊喜。
小点歌环节
苏打绿区别于其他明星演唱会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正因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以及歌唱的实力,才可以这个任性地让歌迷随意点歌。
如果点到的歌不会唱怎么办?
青峰只会回答你说:那就不唱啊,同时你也浪费了一次点歌的机会,毕竟这是几千人在抢的名额啊~
每场演唱会都会对歌曲重新改编
不知道其他歌手会不会这样做,但是苏打绿每次的演唱会都会把自己的歌以及别人的歌进行重新的改编,编得更加符合演唱会主题。而且很多歌都唱得比原唱好听啊(痴汉脸)
印象中最深刻的应该是walk together演唱会上,把《我最亲爱的》和《小时候》放一起,并加上一首英文歌作为开头,组合起来后真的非常感动。
有趣的talking 环节
这个一个有时候讲话比唱歌还多的颜色团,你可以在台下看着青峰的单口相声,看着他调侃每一位团员,还有那些有点污污的话,真的好讨厌,好喜欢。
所以看演唱会赠送脱口秀啦~
惊喜很多!
记得walk together的演唱会上,他们6个人走下舞台,来到看台区,说要好好看下苏打绿的演唱会。然后就真的来到粉丝中间啦~那一场唱的<相信>是我认为至今无法超越的版本。
至今最喜欢的<相信>版本
校园巡回演唱
因为用户大多是学生,所以在翻看weekly的时候发现,
苏打绿会在大学校园进行巡回,而且门票价格非常低,300台币,换回rmb大约是70多元。看到这,让我想起了好妹妹乐队,同样在开巡回,同样有低票价。
好妹妹乐队演唱会,也因大多是学生,票价分别为99(看台)&299(内场)
在很多的小视频中,也可以看到苏打绿经常会到大学进行巡演。
其实运营手法是一方面,我觉得歌手本身也占很大一部分,
你的歌曲能不能打动人,
到底在歌曲中能不能唱出自己的心声,
能不能获得自己认知外的事情,
这样的一切一切其实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写到这段,我想起了内容运营中的一个点,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
好,大家30s想一想
没错,就是
激发情感 / 社交货币 / 实用 / 专业 / 代言人
而我觉得苏打绿的歌就已经符合了激发情感以及代言人的作用
写在最后
写完了其实有点遗憾,觉得自己没有拿出更多数据,更加专业地去进行分析。而我觉得一篇好的分析的要点好像我也没有写到。
不过,没有关系~我想的是,无论多烂,都要开始写,或许有一天就写出很好的文章了。(打脸)
再写在最后
真正路人转粉应该是1年多时间吧,在这1年里,我感受到社群的力量。
记得去年在做品牌运营的时候,也有接触过一些粉丝团体,那时候只是觉得:哇~粉丝力量好强大,好有组织。
但是当自己深入其中的时候,好像很多事情都顺其自然了。我可能没有办法像很多粉丝大大一样,每场演出都去看,每一次活动都去参加,但是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
在这1年里,情感总是被拉扯着。高兴,生气,悲伤在一个社群中仿佛都会被放大,今天这个主办方不好,明天这个票务可能跟黄牛有勾搭……今天主唱发微博了,批量回复粉丝了,拍照的事情又被媒体拿出来说了……很多很多事情,不停地牵扯着自己的情绪。而我的微博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绪起伏着。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粉丝戏很多,但是有时候跟他们一起讨论着某场演出的时候,我会觉得,啊…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啊。
所以,情绪有时候还蛮复杂的(笑)
其实有时候也会不喜欢微博,觉得那里的人情绪都好激动,仿佛不说脏话就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也佩服媒体的力量,本来我觉得只是主唱发了几条微博,但是经娱乐大号一发布,感觉事件就被发酵了。很多吃瓜群众来呼啦啦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虽然是讨论,每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很多人就只针对一个点开始发表了,他们不会考虑这个事情是为什么会这样?出发点又是什么?
所以,我既佩服媒体的力量,也畏惧媒体的力量。
现在所有的品牌以及互联网产品都在说满足用户需求,迎合用户,但是真的是每一个迎合都是对的?是好的?还是只为了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