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个人品质”,我们所能联想到的是考试作弊或约会强暴等事件。这个词似乎已经演变成仅仅是“不做坏事”的意思。高校系统作为整体在无时无刻地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品质,而顶尖高校作为整个系统的领头羊,却既不关注也不讨论这些学生品质的培养和发展。——《优秀的绵羊》
“英语中再没有2个单词比不错更加害人的了。”
现在人们口中的“好”,仅仅“不错”罢了。
(段落摘抄于2021-03-10)
勤奋的反义词不是懒惰,而是伪装成勤奋的懒惰。历史上太多的发明,都是懒惰者为了摆脱勤奋而创造的。
伪装勤奋的人,他们也无法欺骗别人。因为成绩在哪里,成绩没到,其实就是说明懒惰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家彼此都关注不到对方的生活,最多也就只记得对方的成绩而已。而战术上的勤奋永远都不能弥补思想战略上的懒惰。
伪装勤奋的人,追根究底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才会用表面的勤奋,那些自己内心也知道没有真正努力的勤奋,来感动自己。认为自己至少尝试过了,是运气不好而已。只有认定了结果难以达到,人们才会去追求过程中的感动。比如考研考公,一直都有很多陪跑的人,b站还有很多一天18h学习自习室的up主,但年复一年,他们还在考研陪跑。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他们究竟有没有认真备考?毕竟,很多考研上岸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应酬……在层层困难中都上岸了,那么那些一直学习,但毫无成效的人,只能说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不改变方法,一昧的固执己见,最后也只是伪装成勤奋的懒惰。
再比如,高考复读,总有那么一批人,复读一年的结果还没有去年好。很有可能,就是没有花时间反思自己,错误的方法来了一次又一次。
在一个6面全是1的骰子,你凭什么认为下一次抛出来会出现6的奇迹呢?
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都是低效的,我们只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尝试一次又一次,而不是追求更高的卓越的事物。因此,换来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多思考,虽然大脑最讨厌思考,但只有大脑勤于思考,才是真正勤奋的第一步。
#日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