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名医层出不穷。
其中也不乏医术高超者,这些医术高超者,往往也常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之为神医。
但是!能被尊称为“医圣”者,唯有张仲景一人!
在我国古代,能够在一个领域被称为圣人的,往往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了,是宗师级别的人物,他的成就必定是震古烁今的。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我们中医界的祖师爷“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时期。古河南南阳今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
张仲景和华佗都共同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张仲景在世时,并没有像同时期的华佗那般,名满天下。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但三国时期之所以那么混乱,而且战争连连。其中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是异常的气候。导致连年粮食减产,出现了多次疫情,甚至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最大规模的瘟疫,根据史书记载,有2/3的人口,因为瘟疫失去性命!当时的凄惨程度,如果用欧洲中世纪黑死病来做比较的话,堪称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应玚、阮瑀、徐干、刘桢。建安七子促进了赋、诗、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代表了汉末三国这段时期的文学成就。)
但纵使是建安七子,也有四个都因为瘟疫死于了同一年。
三曹中的曹丕曾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应、陈、刘,一时俱逝。……昔伯牙绝弦於锺期,仲尼覆醢(hai)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可以看得出曹丕对这四人因为瘟疫在一年中同时离去,内心是相当的难受的。
三曹中的曹值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就是瘟疫)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yi),或覆族而丧。”即在217年的秋冬季节爆发于中国黄淮、江淮一带的大瘟疫,一下子让不少人离世,可谓是哀鸿遍野。
想必大家也从二曹的文献里也感受到了当时瘟疫的可怕程度。
面对这种传说级的瘟疫,当时的医生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应对,因为没有具备对瘟疫的足够认识。
即便同时期的华佗学派,属于当时中医的主流学派,但也很少听闻能够治疗瘟疫病。(这里并不存在贬低。)
而张仲景也正是从这场的瘟疫中,目睹了各种惨状,通过历次的瘟疫,充分吸取各个学派的治疗经验。又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治疗经验。写出了传世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
它的问世让中国的医学水平远超西方。
正因为如此,中国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汉末时期这样惨烈的瘟疫,而西方即便到了14世纪,当时出现的黑死病,依然让欧洲损失1/3的人口。历史是何其的相似。
当然历史还是一个逐渐更新的过程,有意思是张仲景在世期间,《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并没有马上流传开来。并且随着仲景的离世,这本书随之也少见于世。
这本著作虽然晋代太医令王叔和编次过,但仍然散乱零落。往往以“张仲景方”之名流传,一般医生是没有机会看到它的,致使它的影响力有限。
但每个朝代的大医家都是识货的,能发现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和辩证体系,都是中医的顶级学术。
这不,唐代孙思邈,就常为看不到真正的仲景之书而广发牢骚,直到孙思邈暮年才得到真本。
后来,唐代和宋代之间经历了五代十国,那家伙,那个年代老乱了,属于中国的大分裂时期,依次经历了五代政权,平均四年换一个黄帝,现在村支书还干满五年才换届呢。有兴趣的可以了解这一段历史。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直接导致伤寒论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状态。
直到宋代,秘藏于北宋国家书府八九十年的伤寒论正式对外刊行。至此,伤寒论才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屡试屡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临床理论,以及它的传世效验经方。
让张仲景收获了大批的粉丝。也是在这个时期,让张仲景拥有了“医圣”的称号。原本在正史只字未提的张仲景,此时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当时可没有什么自媒体,他被尊称为“医圣”原因就在于他的传世巨著给后世产生的影响。
后来的历朝医家无不受到仲景圣人的启发,有相继创造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以及众多传承至今的传世名方。将中医发展壮大,百家齐放。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巨著,那么伤寒论绝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巨著。
光懂说理,不做临床。这不是完整的中医之道。
也正是因为卓越的临床治疗效果。上个世纪民国时期,反中医运动几乎让中医毁灭。如此危急存亡之秋,挺身而出的经方派,以扎实的治疗效果,还是让中医安然度过,如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疗效,中医早已灰飞烟灭。
时至今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医治疗新冠的方法无不看到仲景圣人的影子。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医疗都是一件奢侈品。而张仲景让真正的中医从上层社会专属,走入江湖,回归百姓。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能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