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总觉得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相处特别有意思。贾政总是“吹胡子瞪眼”,宝玉总是“唬得掉了魂儿一般”,仿佛老鼠见了猫一般。
有人说贾政并不喜欢贾宝玉,只是因为贾珠去世,才对宝玉无比好,可细读下来,似乎总觉得不是这么回事,但一直不得其解。后来,我看见了一个词,“严父慈母”,忽然明白了一些东西。
一、父权社会,父亲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红楼梦》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也不是现世里的金玉良缘。或者说,它最迷人的地方,根本不在这些情情爱爱至上,而是在为人处世的细节之处。
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曹雪芹便“不敢稍加雕琢“,用极其细致的笔墨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异常真实的世界。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最伟大之处莫过于将生活写入纸张,从此变得生动而真实。
第九回中,贾政正在书房和那群相公们聊天,宝玉去请安并称去上学,贾政冷笑:"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第十七回中,贾政带着宝玉去大观园里题词,宝玉表现得特别好,贾政却一声冷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第三十三回中,贾政误以为宝玉在外面包养王爷的戏子,顿时大怒,立刻派人去寻宝玉,见面张嘴第一句便是“该死的奴才”。从这些事件来看,贾政似乎真的一点都不喜欢宝玉。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贾宝玉作为贾政唯一的嫡子,相貌堂堂,贾政曾评价他是“神采俊逸,秀色夺人”,而对于赵姨娘生的贾环则是认为他形态猥琐。可见,在贾政心中,宝玉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堪,以至于每每见面必当呵斥。
此外,书中贾政还常常向私塾先生询问宝玉的功课情况,可见并没有真的认为宝玉“脏了我的门”。
可每次见到宝玉,贾政从来都是不假辞色,没有半点和颜悦色之说,可其实对其他人,贾政从来都是温和的代表,极少这般严厉。或许,在古代,父亲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便必须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严厉的一面,所谓隔代亲,也许只是父亲可以不用在孙子面前“端”着。
二、棍棒底下出孝子,也许是个悖论
我国古代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信奉“严父慈母”,因此父亲的形象总是不苟言笑的。这种关系,就如同古代礼教所言的那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那般微妙。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贾政对贾宝玉凶,而是那个时候的父亲对儿子都这么凶,或者不假辞色。荣国府这样,宁国府也这样,隔代亲隔代亲,因为不需要在孙子面前装严厉,所以贾政对贾兰总是和颜悦色。
第三十三回中,对宝玉在大观园的表现,贾政其实很满意,若是粗心读过,或许读不出这种微妙。那时,贾政听了宝玉的话,“拈髯点头不语”,或者立刻收了满意的笑容,然后呵斥“畜生、畜生“。这是那时父亲能给儿子最大的亲昵。
此外,作为自己唯一的嫡子,贾政若是没有在宝玉身上寄托厚望,那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宝玉作为公子哥儿,性格和一般人总是不一样,对那些功名利禄一点不放在心上。可贾府的荣耀已经不足以支撑贾府走下去,贾政的严厉,或许也有一些“爱之深,责之切“的感觉吧。
三、学会表达,父子相处是学问
贾政是疼爱宝玉的,否则也不可能看到被自己重打的宝玉背后伤口时,打心底里的自责。可因为贾政的严厉,每每伶牙俐齿的宝玉,一想到去见父亲,便如同丢了魂一般,连路都不会走了,只能“一步步地挪”。可这种父子关系,真的不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吗?
真正的威严,从来不需要不假辞色来表现。而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过于严厉苛刻,反而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那些虎爸狼妈养出优秀的子女最后痛苦自杀的惨案,触目惊心,何尝不是这种错误观念下的产物?
因为父子之间缺乏沟通,爱藏在伤害的背后,往往只有当自己成为父亲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可很多孩子,根本熬不到那个时候,要么决定终身不走入婚姻,要么年纪轻轻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爱本不该如此,真正自信健康的孩子,应该是从小感受到浓浓的无条件的爱长大的孩子。唯有这样的孩子,方能在未来的风雨之下,傲然挺立,敢于面对挑战。而那些没有得到充足的爱,或者没有得到被充分表达的爱的孩子,一生总要走得坎坷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