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他的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当中讲了几个他所认为的“小说家”的独有特征,听上去非常有趣,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
1.作为“个体“来说,小说家是“不易相处的人”。
文中的原话是这样表达的:“大多数小说家——当然并非人人皆是如此——很难称得上兼具完美人格与公正视野的人”,“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作家,且不论是否真的说出口来,都认为‘唯有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写的东西最正确,除了特殊的例子之外,其他作家或多或少都有些荒诞不经’。”
这里其实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比方说某地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车祸,被路过的十个作家同时看到了。那么他们十个人肯定会写出各自不同的作品。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表达习惯、组织语言的方式、思考问题的切入点这些东西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的才是最优方案,这完全是习惯问题,硬要分出高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本鱼觉得,这就如同南方人和北方人争论西红柿炒鸡蛋到底该放糖还是该放盐一样无聊。
换言之,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我通过自己所擅长的办法,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了,那么它对我而言就是成功的作品,我是必须要有这种自信的,但是这种自信可能会让我显得不易相处。
2.作为“群体”而言,小说家这个行业却是“难得的包容”
原文如此说:“谈到职业领域中的排他性,我觉得只怕不会有像小说家这样胸襟开阔、宽以待人的人种了。”,“这大概是小说家共有的为数不多的美德之一”。那么小说家这个群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包容性呢?
村上春树认为这种包容性与文学圈的特点有关——因为它并非一个你死我活的社会。从来不会因为一个新作家登场而导致一个老作家失业,也不会因为某部小说多卖了十万本就导致另一部小说少卖了十万本。
但紧接着他又说了,小说家的门槛虽然不高,但是能长期坚守的人并不多。多少年来他已经见识过无数的人来尝试以及无数的人放弃。所以我们要明白,小说家(作家)从来不是凭着一时兴起就能胜任的工作,靠着撞大运的想法取得成功几乎不可能。
3.小说家都不是“聪明人”
这是村上先生提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写小说似乎不是头脑活络的人适合从事的工作。”(当然,本鱼觉得村上先生所言的头脑“不要太活络”也是有底线的,最基本的思考能力、修养和知识是一定要具备的,文盲肯定是不太行。)
同时村上先生又说:写小说的速度很”慢“,有多慢呢?他用了一个比喻,形容它是”需要用低速档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是那种比步行快一点,同时又比骑自行车慢的感觉。“
好了,一会儿说小说家不是”聪明人“,一方面又说写小说是个”慢“工作(或者说是低效率的工作)。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这里打个比方会好理解一些。比如一个作家想写个东西,告诉他的读者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侠?那下面提供两种方案:
方案一:写一篇文章,起个名字就叫做《做到以下几点,你也能成为当世大侠》,文中总结几个要点,比如你要尊师重道、要信义为先、要习得上乘的武功、最重要的还得心怀家国天下。各个要点依次排开,加粗加重,分条论述,旁征博引,再配上适当的图片衬托气氛。
这样的写法应当是流量博主或者干货文作者。
方案二:写一篇小说,内容就是一个忠良之后随着母亲流落异邦,最终在七位师父的帮助下重返中原,幸得一个又一个的高人指点,他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在和他的小女友闯荡江湖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不论怎样,这个少年都坚守自己的原则,牢记师傅的教诲。面对奸人的利诱,他不动心。面对敌人的威吓,他不屈从。最后他终于成为了受人尊敬的一代大侠,同时也赢得了爱情。
这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方案一还是方案二,都能让人明白同样的那几条道理。方案一,短平快效率高。方案二,需要巧妙的构思,耐心的铺陈,不急不徐地推进,最后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生动的武侠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体味剧中人的一生,最后才能总结出那几条道理。
相比方案一来说方案二是不是就显得”慢“并且”效率低“了呢?
我觉得村上春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写一部小说可能要几年的时间,一片干货文兴许就是半天的功夫,确实显得小说家”不是什么聪明的人。
村上先生在书中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才思过于敏捷或者知识储备超常的人不太适合写小说,因为他们脑海中的信息都拥有一定的轮廓了,完全没有必要将这些信息逐一转化成故事,还不如直接原封不动地把道理讲出来显得方便快捷。
当然我觉得这是客气话。
干货文做到观点精准,语言精炼,毫无疑问可以成为传世的经典,比如《道德经》,比如《论语》。从问世之初就被奉为经典,而后流传千年、育人无数。但尽管如此,优秀的小说也同样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拥有其他文体无法媲美的生动和精彩,从古至今也有无数人从中汲取营养和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