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凌云志
——叶惠青先生画竹赏析
文/刘福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竹石》,可谓道出了竹之神韵。“万种风情在竹林,神州无处不温声;百尺竿头凌云志,人间和谐听涛声。”则无疑道出了叶惠青的心声和他艺无止境、执著追求的雄心大志。
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是中华民族品格和情操的象征!《诗经》中即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佳句,杜甫也有“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的吟唱。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更是言明了人们喜欢竹子,已经到了难舍难分的境地。
的确,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竹有着“高风亮节”、“节气高尚”、“步步高升”、“竹报平安”之喻意,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它那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情趣,不仅使诗人诗兴大发,更能够激发画家创作的灵感,而且也早已成为画家热衷于讴歌的对象。
纵观中国绘画史,早在中唐时期,竹便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北宋的文与可以形写神,惟妙惟肖而开创了湖州竹派。赵孟頫兼工带写,清疏淡雅,吴镇则秃笔重墨,气势豪迈。元代的柯九思以书入画,意趣盎然,明人夏昶法度严谨而自成一家。徐悲鸿大师融中西技法画竹,创意犹新……
六根尘不染,万象幻成空。未种菩提树,且画竹玲珑。今日画竹者虽众,惜能有新意者甚少。但是,叶惠青先生却能在众采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写出精神,画出新意!他的力作《高风劲节图》便颇得竹之神韵。其用笔之精到,墨色之清丽,令人叹为观止:几根粗壮的竹竿傲立挺拔,直入云霄,富含弹性与张力,意趣宽广而清翠可人,极具强烈的时代感。数片竹叶,错落有致,仿佛在微风中摇摆而发出沙沙的声响。伴随着几根新枝嫩叶,清秀飘逸且耐人寻味。著名艺术家罗序伦先生在评价《高风劲节图》时,认为其构图独具匠心,顶天立地,气势雄浑,浓淡枯温,虚实相生,交相辉映,毫无呆滞,使观者有如置竹林之感。特别是大竹竿刻画得圆润‘挺拔、洒脱、豪放,充分展示了竹之坚挺、虚心、劲节、群居而不依,独立而不惧的品貌。使赏画人从中感悟出一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历练人生的向往,实乃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之佳作。
画如其人!生活中的叶惠青同样拥有竹的气质、竹之挺拔。他出身书香门弟,幼时曾师承父亲识字绘画,并采家乡之竹做笛、胡琴自娱。从军之后,先后在“黄草岭”英雄连和“普兰店”英雄连锻炼成长,后被调至军司令部专门从事绘制军事地图和标图。艰苦的部队生活,磨砺了叶惠青竹一样的品格,促使他自强不息、挺拔向上。转业到深圳市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缀,在艺术之路上奋力前行,接受过数十名著名画家、教授的言传身教,专攻工笔花鸟和写意山水,国画艺术造诣达一流境界。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在报刊、网站发表,并被党政、军领导人和海外友人收藏。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叶惠青被评为中国画国际一级画家,日本东京中国画院特聘院士、广东省艺术中心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世界艺术家联合会理事。其作品先后入选《中国书画三十年史志画坛百家》、中国《艺术与收藏》、《艺术家名卷》等10多部巨著中,并以三万五千澳元的参考价格,在2008年港澳慈善拍卖会上被拍卖,其艺术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恪守清贫之道,常怀高风劲节。恰如对叶惠青的人生写照。艺术上他不懈地追求,而非以书画为闲情自娱。在深圳的厅局级干部当中,擅长书画者不乏其人,可叶惠青却能率先“下海”,将作品推向市场,以便让市场检验画作的艺术价值。生活中,他虚怀若谷,心向和谐。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当即参加了“丹青寄情,鹏城有爱”的深圳书画界赈灾义卖活动,并将所得善款全部委托拍卖部门捐赠给灾区人民。他的《竹报平安》,更是表达了他的爱心情怀。在这幅画作中,一枝粗壮的竹竿挺立其中,恰似南天一柱,给人以信心、力量和依靠。其间点缀的竹叶,则似蝉似鸟,恰似百鸟朝凤,平安和祥而使人陶醉其中而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佳句。奥运走进中国时,他更是和著名书画家魏来先生、中国书协会员许介川先生等一起挥毫泼墨,共创《五洲四海同心迎奥运》。在这幅作品中,叶惠青的牡丹,艳丽奔放贯通一气,表达了中国儿女心向和平,奥运来临花自笑,和谐到处鸟能言的共同心愿。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我们衷心祝愿叶惠青如画中之竹,在艺术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造更多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