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年人,我们理解世上没有所谓的完美无缺,所以我们接受残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但是对于三岁的儿童而言,他们如同有洁癖的处女座一样,执拗地追求着完美,这是儿童人生的初次审美构建。
记得有句话叫“三岁狗都嫌”。进入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儿童有着偏执性的完美追求确实让人头疼,这个时候讲道理似乎没有以前灵验了,安慰也显得无力了,只有按照儿童的要求去做才能令儿童满意。
三岁的圆圆正是如此。晚上全家一起吃晚餐,圆圆一定要挑一个完整的圆圆的大白馒头抱着啃,爸爸说:“宝贝,你吃不了那么多,掰一半给爸爸好吗?”,圆圆的小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拒绝爸爸的提议。妈妈见“谈判”无效,强硬地将馒头掰开,分给了圆圆一小块。圆圆将那一小块馒头扔在地上,嚎啕大哭。妈妈苦口婆心地告诉圆圆:“宝宝还小,吃不了那么多,就浪费了。”但是“浪费”这个词对孩子而言没有说服力,因为孩子不理解,孩子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一直哭闹,直到爸爸为圆圆重新挑了一个完整的大馒头,塞在圆圆手中,这件事情才就此打住。
之后的圆圆像是有了洁癖一样。吃的饼干、水果一定是完整的,被切开的、掰开的不要;用来画画的纸张必须是干干净净、没有折痕、豁口的等等。随着圆圆的审美通过外在事物完善之后,就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身体及有关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每天穿什么衣服都必须由自己来选择;衣服的纽扣必须每一个都要扣好,一个都能拉、不能掉。如果没有按照圆圆要求的来做,孩子就会哭闹,无论爸爸妈妈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这让爸爸妈妈很抓狂,觉得孩子执拗、不可理喻。
确实,面对这个时期的儿童,我们容易心烦,毕竟完美的东西不多,但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是要及时调整心态,理解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尽力地保护儿童。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保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如果我们保护了儿童审美成长的整个历程,我们就保护了自身的道德。因为道德品质不来自于道德自身,而来自于人类最早期建构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