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前我先来讲个故事,在金庸《天龙八部》有慕容复这样一号人物,慕容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电视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我来说说,金庸的《天龙八部》设定的历史背景在北宋哲宗元佑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
慕容复是武林世家姑苏慕容的家长,年少有为,学武有成,在江湖上闯出一番名头,“南慕容”与“北乔峰”并称中原武林两大高手。慕容复为鲜卑族的后人,在他的童年时间里是父亲的教导占了很大部分,教他练武、读书父亲把自己没有实现的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把儿子培养成自我希望的那样,慕容复也不负父亲的希望在江湖上有自己的名声。
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让儿子在自我感觉上没有很好的发展在童年时光里,听话的儿子角色让慕容复是听取父亲的感受去做对应的事情,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如果违背父亲的意愿的话会受到惩罚,为了不被惩罚和被父亲爱做父亲所希望的事就可以了。说这个故事大家会联想到慕容复在他的人生中一直过着别人的人生导致,没有真实的自我感知和自我了解活在一个虚假的自我中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我们来介绍精神分析的一对概念: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的意思,很多精神分析家讲过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意思基本一致:真实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虚假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他一直关注母子关系,他认为,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的构建是从生命最初就开始的,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如果母亲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而转,以此养育孩子,那会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视的真实自我。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那就催生孩子的虚假自我。这里面一再提到的“妈妈”,其实就是养育者,也经常被称为“母职”,就是执行母亲职能的那个人。
如果在孩子口欲期的喂养、肛欲期的大小便、俄狄浦斯期的竞争欲的处理上,父母都是强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这就是在构建孩子的虚假自我;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节奏,愿意按照孩子的节奏来,这就是在哺育孩子的真实自我。
有真实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有虚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所以说,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虚假的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实自我。
好莱坞电影也常有这样的表达,不过是借助科学的名义。一个人用了某种药物,或接受了某种射线的辐射后,变得感官完全打开了,进入了一种超感知状态。也就是一种真实自我的体验在电影中,这种超感知或者叫心流、世界在我的控制中的那种感觉,我在现实中体验过在跑步和篮球运动中体验过,我感觉到身体很轻灵、大脑没有意识、没有疲劳感可以一直打下去的状态。
这让我想:如果一个人,彻底信任自己的感觉而活,他会进入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我想,无数思想家表达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
我们彻底听从自己的感觉时,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但生命最大一个矛盾是,我们必须要在关系中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