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山万水,最想抵达的地方就是家,吃遍山珍海味,最留恋的的还是家的味道。
我是一个从小就爱家的孩子,也因此常有恋家情怀。
那是我第一次住校。中学时期,哥哥已经去大城市打拼了,我这时也到县城中学里念书。妈妈说,为了能让我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和爸爸外出打拼。那时候的我倒是觉得没什么关系,上了高中还是住校方便点,也省得妈妈操心我的一日三餐。刚上高中,有了新同学新老师的陪伴,心里早也忘了家是什么概念。
住校一周后,也算适应了集体生活。回到家后,爸妈都不在家,推开门的那瞬间,黑暗笼罩着每个房间的角落。家具安静地躺着,厨房静静的,打开水龙头,响亮的声音显得那么刺耳。窗帘紧闭着,爸妈的房间空荡荡的,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第一次感觉世界安静了,觉得家这么冰冷,觉得家里充满着孤独和寂寞。也是那时候,我突然很想念妈妈做的菜,西红柿炒蛋啦,酸辣土豆丝,鱼香茄子煲……从小就不爱吃肉食的我被妈妈惯了十几年,记得有一次考试不顺利,回到家就对着妈妈发脾气,还说她做的菜不好吃了。想到这儿,心里酸酸的,眼泪不争气的一个劲往下掉。但是青春期里的那股倔脾气断绝了我向爸妈述说这一切的想法,我想,我应该独立一点的。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懂独立的意义和代价,只是为了向大人们宣示,我长大了,会照顾自己了。
这股劲也就持续了一两个月,转眼端午节到了,爸妈也就休假回家。家里的味道变了,是一种想念了许久的温暖又回到了身边。
家里除了我以外都是下厨能手,妈妈烧得一手好菜,爸爸也不例外,当然哥哥的厨艺还是经过后天培训的呢!所以我常常坐享其成,不愿意自己动手做菜。家里最温馨的场面是一家人包饺子和吃火锅,我家包饺子的时候,意味着全家人都在。包饺子是全家总动员型的重大活动,爸妈亲自擀面,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包饺子。长大后在外面吃过很多饺子,怎么吃也不如家里的饺子香。当然,我们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刷火锅,这时候也需要全家人一起动手,然后围坐在圆桌上其乐融融。
有新闻报道过,在家里吃饭的次数与家庭幸福指数有关。我想,家里这种简单的温暖确实是在为家庭幸福添砖加瓦。
记得去年冬季在深圳,那天很冷,我和朋友已经饥肠辘辘。于是随便找了一家随处可见的“沙县小吃”就坐了下来,老板的性格开朗,不会因为地域差异而有陌生感。那时候,我点了一份煎蛋面。他亲自煎蛋,蛋香味四溢,顿时,我想起了爸爸煎蛋的场景。爸爸是煎蛋能手,只要他做的鸡蛋,荷包蛋,蛋皮,蛋羹,都是极其美味的。当老板把面端上桌的时候,我突然很想回家,很想念家里的味道。
当我上大学后,大学里的缤纷生活使我迷失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我没有再向从前一样向爸爸倾诉。我也开始觉得自己要懂事些,不想让爸爸担心我的生活。我和爸爸的话少了,对家的思念却俞浓。还记得有一次给爸爸打电话,爸爸一听就知道我感冒了,那时候很想跑到他身边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人们常说,最好的感情是你还没说,对方已经懂了。我想,我的爸爸一定称得上合格,虽然他总是深感歉意的说自己没有给我更多的陪伴。
妈妈给我的爱常常不一样,她很少用说理似的言语教导我,只是用行动来感染我。做家务的时候,妈妈很少使唤我,每次都是等我和哥哥姐姐主动去帮助她。所以,也养成了我和哥哥积极主动做事的习惯。往往不需要他们说出口,我们已经自觉的做好了该做的事儿。感谢妈妈从小就培养了我们积极主动这一点,因为妈妈常常说,自己争取的东西最实在。当我在外兼职替老板做事的时候,妈妈也教导我要做那个勤奋的人,勤奋的女孩在哪都受欢迎!妈妈用她的行动告诉我,劳动会带来收获,会带来由衷的喜悦。
近日,不小心生病了。我这人一生病就会想回家,就会想念爸妈。爸爸又气又心疼,打电话的时候教训了我,大意是: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要学会放松,学会给自己的身体放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长大了要学会照顾自己。身体好了之后,我开始安静的思考我现在的生活。社会的急功近利难免会导致年轻一代人感到焦虑,然而越焦虑,压力越大。急着成长,急着想要一口气完成所有目标,于是也越来越浮躁。我想我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变自己的看法,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成长的道路上,感谢家人的陪伴,感谢家人给予的温暖和爱。我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因为家庭和睦,因为父母平安,因为有一份爱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