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文《翻越那座山》

      偶然翻开往昔的作文,有一篇作文叫《翻越那座山》,每个人都有对那座山的定义,将那座山看作挫折、苦难、目标等,总归是给那座山看作自己想要翻越的东西,我看了好多篇文章,意思大差不差,有一篇单纯地鼓励,然后举出反面例子,大概意思是突破心中的‘那座山’,才能改变自己,拥有海阔天空。

        虽然有些例子举得让我感觉有点空泛,不过有一篇作文让我提起了一点兴致,有几句话我觉得值得分享出来:

        “那庄重、雄浑的声音回荡在宫殿华堂里,那温暖而又充满活力的声音跳动在田野村落里,那优美动人的声音飘逸在文人墨谈笑风生里。”、“听,正是这种声音,正是这种语调从原始的巫人口中唱出来,从孔子庄子那里说出来,从李白、杜甫、苏东坡嘴里吟出来,响起在塞北沙场,响起在江湖草泽,这是一座语言的山!这是一座中华民族语言的山!”

        我觉得这立意就不错,从自身喜欢听广播,然后延伸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一下子就脱离了千篇一律的乏味感,让人不由自主的心神激荡。有时候有一种自己写不好作文的感觉,没有好词好句的堆砌,整篇读下来甚至可以用泛泛而叙,毫无波动。

      为了让语言有情绪波动,用上了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表明着文章的活力,但可惜的是,通篇读下来,文章内容枯燥,辞藻过度堆砌,倒失去了一开始表达整体中心的含义,所以,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到最后,连自己的步伐都不知道怎么走了。

        在后来便不过度追求辞藻,更多地是想怎么将最初的初心找回来,那座山我曾经想翻越,所以抄了小道,以为只要走捷径,那么肯定能快速翻越,却没想到原来走捷径的后果就像飘在街口的泡沫一样,如此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

      于是原以为离山顶很近的我重新抬头看的时候,发现它变得更高了,这时才明白,有时候走捷径并不会快速到达,可能会走更远的路。

        不过,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劝慰经历挫折的人要坦然、勇敢,但是却没想到,经历挫折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勇敢。也会有无措、懦弱,光是嘴上说着让不知所措的人去坦然、让懦弱的人去勇敢,对他们来说,坦然、勇敢未尝不是一种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所以有时候安慰人,真的算是一种心理安抚,应该是心理医生的工作,而普通人能做的只有陪伴和理解了。

        高山巍峨,高不可攀,但也有人用了一生去翻越一座山。

        每个人对高山的理解各不相同,或许有人一生中会遇见无数个高山,也会绕过几座高山,无妨,随心而动。哪怕未来会因为绕过几座高山而受伤,只要你扪心自问,疼不疼,后不后悔,你仍然有权利去选择是否翻越曾经绕过的山。

      每个人选择不同,走的路也不相同,但只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那就能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